政府工作报告里走出的高频词,“两新一重”如何精准发力

来源: 作者:姜慧梓 发布时间:2020-07-15 15:02       

7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研究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听取对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会议再次提及“两新一重”,提出发挥政府投资作用,带动社会力量投入,推进“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以有效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

记者注意到,近来,“两新一重”频频受到舆论关注。今年5月,“两新一重”作为新词出现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两新一重”,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具体包括,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目前政府已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两新一重”。比如,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管网改造、加装电梯等;截至目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也已经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各地、各项目也在加快建设节奏。新基建方面,福建公布了2020年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其中数字新基建项目52个,总投资729亿元;上海发布新基建行动方案,首批重大项目3年投资2700亿元。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北京市明确今年内开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80个,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5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引江济淮、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库等一批标志性的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32项工程已相继建成。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亮认为,加强“新基建”既服务和保障疫情防控,又使中国能够在未来占据科技领先和经济前沿;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为了实现人的城镇化,让城市的居民和新市民都能受惠于新型城镇化的软硬件设施优化;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并为新基建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托举作用。

“三者之间有很强的内在联系,需要加强联动和协同,使投资落在刀刃上并形成投资合力,既加快中国经济企稳和社会转型,又为未来中国长期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马亮说。

解读:“两新一重”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从中央部署到多地开花发力“两新一重”,能为特殊之年的中国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认为,判断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将会下降;出口呈现持平或缓慢增长态势,拉升作用不强。“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保证全年有一个较温和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有效投资。”

余淼杰以充电桩举例,按照要求,未来新能源车跟充电桩的比例应该达到1:1,而目前我国的车桩比仅为3.4:1,也就是说每3.4辆车才有1个充电桩,随着未来我国新能源车数量不断扩大,充电桩有巨大提升空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再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例,住建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老旧小区近16万个,涉及居民超4200万户,建筑面积约40亿平方米,能拉动5万亿元投资。按此计算,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预计拉动今年投资1.2万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在拉动直接投资之外,“两新一重”也将发挥乘数效应,对内需产生带动作用。

比如,昨天的座谈会提到的“增加就业”,余淼杰举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对建筑以及上下游相关产业都会产生明显拉升用作,为这些产业提供就业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等新基建行业可能面临就业的两级分化。余淼杰认为,高技术等技术密集型岗位和最基本的劳动力密集型岗位都不会被取代,反而是中间部分的需求会降低,就业呈现沙漏状。因此,需要对中间部分群体加强培训,使其尽快提升为技术密集型的白领工人。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