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杰
昨天是科创板开市一周年的日子。随着当日7只新股集体亮相,目前科创板企业数量已从一年前的首批25家,迅速扩容至140家,可谓“人丁兴旺”。当日盘后,科创板首个成分股指数科创50指数也悄然上线。
作为探路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试验田”,一年来科创板助力“硬科技”企业发展,其市场包容性、行业集聚性、品牌示范性得以充分显现,上市企业的科创属性和成长性尤为明显。与此同时,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还在悄然引领和重塑着A股新生态,“壳资源”身价大跌就是重要体现。
科创成色足
一年上市140家
首家“同股不同权”上市企业优刻得、首家无收入未盈利上市的泽璟制药、首家红筹上市华润微……这些看似“另类”的企业,近一年来却纷纷登陆科创板,这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最生动的一景。
昨天,随着德林海、大地熊、三生国健、震有科技、芯朋微、奇安信、力合微等7家科创板来到上交所交易大厅上市首秀,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40家,总市值逾2.79万亿元,合计融资2179亿元。
“上市企业科创属性和成长性尤为明显。”上交所表示,目前已上市和申报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初步聚集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科创企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上市的中芯国际,不论是科创成色、上市速度,还是融资规模、受追捧程度,都堪称是中国科创的一张“金名片”,从首发申请、问询、过会,到注册,仅用29天时间。
“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定位更加清晰,包容性持续增强。”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表示,尤其是今年4月30日出台的《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为更多已在海外上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对接国内资本市场的路径。
“科创板最大的意义在于改变了A股过去以金融等周期行业为主的行业结构。”安信证券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诸海滨分析认为,科创板聚焦于科创属性较强的“硬科技”领域,大市值新产业龙头公司明显更受市场欢迎。
降低IPO成本
多项制度开先河
“科创板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先河,探索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审核制的路子。”这是市场的共识。前保荐代表人、知名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尽管还有各种不足,但开了一条口子后,就很难再回到以前了。”
一个鲜明的体现是,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下,对拟上市公司的实质性判断大幅减少,业绩下滑、亏损、甚至无收入的公司,以及一些市场争议较大的公司,都可以在信息充分披露的基础上顺利上市,交给市场去检验和评判。
“目前从企业申请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五个多月。”上交所副总经理卢文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审核过程和内容公开透明,审核进入什么阶段、审什么、问什么,企业是可预期的。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还明显改善了A股的生态。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由于注册制极大地缩短企业IPO周期,大大提高上市效率,这就相当于降低企业IPO成本,进而使得IPO批文身价大跌,“壳资源”更是分文不值。
“这不难理解,过去企业上市难于上青天,排队可能长达两三年,现在注册制落地后,使得IPO变得轻松平常。”董登新认为,如果没有“科创板+注册制”的落地实施,A股市场的预期就不会改变,这些变化也就很难发生。
成效初显
改革经验走向存量市场
“总体来看,科创板制度设计与执行总体符合预期,改革理念得到有效落实,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对开市一年的运行情况,上交所认为,注册制试点形成的有效经验已推广至存量市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支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今年4月27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就正式启动,提速推进。从相关规则看,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基本上是复制了科创板的相关制度。业内认为,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科创板注册制试点是成功的,运行是平稳的,否则不会得到深交所的高度认可。随着科创板深入发展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即将落地,资本市场将为优质企业提供足够宽广的舞台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