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特殊时期的课题,审视产业链条延伸空间,研究新业态、新场景带来的可能性,值得文艺界重视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包括文化艺术领域在内的各行各业正在逐步恢复生产秩序。受境外输入病例影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能放松,文艺生产消费配合疫情防控的态势仍将持续。
疫情期间,文艺行业遇到不小困难。面对挑战,文艺行业积极调整节奏,努力尝试多种途径复工复产。作为特殊时期的课题,审视产业链条延伸空间,研究新业态、新场景带来的可能性,值得文艺界重视。
从实际经营情况来看,以实体运行、公共聚集为主要经营模式的领域,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如演艺行业、旅游服务行业、展览售卖行业等。这类行业实体复工复产,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强基固本、加强续航能力。
为保障文艺行业顺利复工复产,各地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需要精准、有序、扎实推进。要根据各行业特点有所区别,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分步骤进行,更要结合本行业复工条件、行业基础、业态环境等综合考量,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把“应急”挑战化作“规划”机遇。
具体而言,文艺行业如何协调推进?应当从创作生产链条着手,把比较个人化、不需要公共聚集的环节前置。比如小说、诗歌、剧本、歌曲以及美术、书法等艺术创作,在创作者此前丰富生活积累和艺术训练基础上,完全可以把外化环节前置,利用特殊时期的“宅时光”将其打造得更加成熟。再比如,宣传推广等便于通过“互联网+”方式投放的环节,也可以前置,为完全复工做铺垫、腾空间。当前,不少文艺院团已经把对接市场、面对观众这一环节大幅度前置,一方面通过网络实现“云排练”“云创作”,一方面通过官网、公众号、客户端等网络媒体加强宣传推广,强化作品与市场、观众的互动,既保障创作可持续、市场不断裂,又激活因“宅”而生的潜在观众新增量,为完全复工做好准备。
在复工复产手段方面,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在非人群聚集场景下,激活诸多文化新业态。此前就已有较多探索的线上拍卖、较为成熟的网络影视及网络文学、疫情期间兴起的线上舞台艺术等,都拓展了人们的艺术体验,开启了丰富想象空间。伴随高清直播、虚拟现实等高科技逐渐走进日常生活,“云文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复工步伐。尤其重要的是,由此打开的新业态、新场景,对未来产业布局带来不少启示。
为强基固本、强化续航能力,复工复产还需深入理顺行业内部问题,将多元化经营贯穿到未来创作生产当中。事实上,目前部分文艺领域遭遇瓶颈,很大程度上和单一经营模式有关,比如剧场只做演出、旅游景点只做纪念品售卖等。这类行业实体,能否进一步加强品牌和IP打造,使更多衍生产品进入文化消费场景,或者通过互联网使消费终端更加多元丰富?这都是当前文艺复工复产带给我们的课题。
对于拥有大量从业人员的文化艺术行业来说,做好复工复产和用文艺为抗疫鼓劲同样重要。我们不会忘记,今年3月27日世界戏剧日这一天,尽管可能是戏剧日有史以来演出最少的一次,但各国各地戏剧爱好者依然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戏剧的热爱,显示出文艺的凝聚力。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