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基建”新作为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6-17 15:15       

  作为稳投资“重头戏”的传统基建,既要在保居民就业、稳经济增长上挑大梁,更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在高质量发展上有大作为、新作为

  

  近日,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一家老牌工程装备企业忙着“扩招”,今年新招聘人员数相当于企业现有员工人数的1/10。

  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订单量也尚未恢复到过去水平,为啥不仅不裁员,还要扩招?

  企业负责人坦言,由于企业地处中部地区,以往想要高精尖人才不好招,可今年不少企业稳岗不招人,正好趁机挖到心仪的人才。“传统基建还是今年稳投资的重点,我们对市场有信心,正好借机扩大和锻炼队伍。”

  看来,这家企业危中寻机,将传统基建当成了厚积薄发的新舞台!

  尽管与新鲜出炉的“新基建”相比,传统基建是老话题,但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依然是稳投资的主力军。去年我国交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达3.25万亿元,而通信业基础设施投资仅约为其1/10。再举个今年的例子,以建设大数据中心闻名的贵州,583个重大工程项目4月集中开工,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投资额之比约等于5∶1。“老基建”在投资规模上依然“老当益壮”。

  体量大,责任也大。作为稳投资“重头戏”的传统基建,既要在保居民就业、稳经济增长上挑大梁,更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加快融合,“老基建”应是助推“新基建”落地的主战场。传统基础设施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本质都是让要素更好地自由流动。两者叠加融合,能形成更大的乘数效应。如果这一轮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全方位同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那么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物流基础将会多厚实?如果每一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每一个县城补短板建设任务都融入智慧城市系统,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又将拥有多么丰富的数据资源,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还会远吗?

  紧盯创新,“老基建”要当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练兵场。新世纪以来,我国以重大项目工程为依托,以“首台套”优惠政策为突破口,重大装备国产化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在整机有所突破的同时,一些高端装备中的关键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仍存在进口依赖度高、自主制造难的情况。无论是满足新需求、试验新工艺、校检新部件,还是收集新数据,大工程恰恰是最好的孵化器。就像当年核电、高铁、特高压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国产高端装备一样,如今的重大工程也应成为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练兵场。

  锐意改革,“老基建”还是打破“玻璃门”的试验场。以往,有些工程招标或存在隐形门槛,或缺乏可操作性,让一些民企“不能投”;还有些项目或投资额过大,或暗藏违约风险,让一些民企“不敢投”。打破“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激活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传统基建项目不妨通过设立投资基金、鼓励联合投标、规范PPP项目等方式,成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场。完工一个项目,就完善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投融资机制,实现双赢,何乐不为?

  如此看来,传统基建不仅不“传统”,还能在高质量发展上有大作为、新作为!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7日 18 版)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