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小年的一大早,绿源康农业合作社的张德刚就来到承包的大棚里,引导游客采摘、称重、包装……忙得不亦乐乎。“我去年种了辣椒,今年种上了示范园推广的奶油草莓和甜西瓜,还能套种辣椒。”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上午光草莓就卖了900多块钱,可以休息啦,咱们围着火炉吃个西瓜吧。”张德刚招呼着游客。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东湾镇,像张德刚一样受益的农户还有许多。
技术示范带富路
棚外雪气微寒,棚内绿意盎然。一走进白银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南国风情区,柚子花香扑面而来,中央水池内的睡莲也含苞欲放。“这个温室面向大众提供植物科普知识,里面有20多种北方少见的水果,隔壁还有60个品种的花卉展销和32个品种的蔬菜温室核心区。”东湾镇党委副书记张清虎介绍道,“我们引进了江苏绿港的物联网智能调控、自动化浇灌和施肥技术,两万多平方米的温室只需要6人管理。”
“东湾镇农户70%的收入来源于传统的蔬菜种植,1993年引进大棚技术开始大面积推广,但是冬天的产量一直不好,需要人工铺垫草帘或棉被保温。”谈到建立示范园的初衷,园区副总经理李晓光说,“2014年用上了卷帘机等自动化系统,一个人就能照料五六个大棚。”有了靖远县科技局、蔬菜局、农技中心等单位的技术指导和种苗提供,示范园区通过立体水培、无土栽培、培育驯化、温室改造等方式创新蔬菜种植方式,改变了当地沿袭已久的生产经营理念,发挥着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试金石”作用。
从十几年前亩产五六千斤,到现在亩产一万斤,东湾镇年产蔬菜2.4万吨,销售半径扩大到北京、新疆、西藏等地,还担当着周边城市蔬菜集散地的作用。站在高处放眼望去,4000亩的大比例椭钢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大雪掩映下的“蔬菜小镇”拱门格外耀眼。
安居乐业齐步走
从靖远县城向北走10公里左右,便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碾湾坪安置区,来自若笠乡的贫困户已全部入住。同属一县的若笠乡属于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乡镇,从2013年底55.03%的贫困发生率,到2019年0.93%的贫困发生率,若笠乡成为白银市唯一通过整乡搬迁实现脱贫的乡镇。
2019年6月贫困户搬入安置区之前,县委县政府引导若笠乡11个村的干部,领办碾湾坪惠若塬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承接政府配股资金和天津援助资金,集中人力和技术发展安置区产业,建设了800亩的枸杞园和两个香菇产业园。同时帮助部分搬迁群众联系附近的白银高新区刘川工业集中园,实现就近务工。
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碾湾坪安置小区的马路对面就是国家东西部协作天津和平区帮扶产业园,74座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已建成投产,菌棒生产规模达到90万棒。“我们选择了冬季产量好,而且在生产各阶段都可以提供就业岗位的香菇品种,”若笠乡副乡长张生东说,“短短6个月,已出产香菇40余万斤,全都卖到了兰州、浙江等地,完全不愁销路。”
产业升级帮扶路
“飞地模式”建成的5.07兆瓦村级发电站、天津帮扶产业资金让农户领到了首批分红、“扶贫车间”和果蔬保鲜库、乡村旅游和文化广场、田园综合体与乡坊小院……昔日的贫困山乡处处洋溢着人勤冬忙的景象。
“风雨扶贫归,飞雪技术到。”为实现传统旱地种植模式尽快迈入现代农业农村经济,靖远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点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产业指导,一批批来自全省的技术人员和科技特派员散布在全县的村村社社,做产业、教技术、衔资金、疏市场……如今,辛苦已经结出了果实。“从徒弟变成了师傅”,在农科院研究员的帮扶下,原来任村委会文书的苏其利现在也当上了技术员,“联合社还给我们购买了意外保险,工资能拿到3000元,家里的分红领到1200元。”他笑呵呵地算起了丰收账。与苏其利一样,易地搬迁后进入香菇产业园工作的工人日工资都在100元以上,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与城里人一样了”。
“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小城镇+务工+商贸+特色种养+社会兜底保障”的综合性扶贫模式,让靖远在2019年底实现全县脱贫。山乡的农户们一边生产一边务工一边参股分红,黄河畔的富美日子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