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为了家园更美(小康路上·绿色力量)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3-16 11:24       

  在北京西山观测点,工作人员在操作无人机。
  梁乐乐摄(人民视觉)

  吉隆海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沙漠蝗监测。
  何晶晶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保护生态环境,防范自然灾害……疫情防控期间,一线工作人员兢兢业业,坚守岗位。

  在北京,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用无人机进行日常监测,在迁徙季为候鸟提供严密保护;在湖南茶陵县龙潭水库,工人们正加紧修复水毁工程,为即将到来的汛期做准备;在西藏,拉萨海关所属吉隆海关的关员们在边境巡查,开展沙漠蝗虫监测。为了家园更美,他们在用心守护。

  

  护鸟类,用上了无人机

  讲述人: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林政资源科科长朱禄

  咕咕、啾啾……清脆的鸟鸣,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山谷,西山一天天热闹起来了。

  往年这时,我和同事都格外忙碌。我是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林政资源科科长,每天都要开车60多公里去西山的观测点,然后徒步巡查野生动物的安全情况。西山地势险峻、弯道多,崎岖难行。

  西山多鸟。每到春季,大量候鸟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西太平洋群岛等地开始北上,途经我国东部,直至抵达俄罗斯远东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万里征途中,许多鸟类会在西山落脚歇息,其中不乏大鸨、黑鹳、金雕、丹顶鹤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盗猎者闻风而来,一些人在林中布下粘网、架设猎捕夹。

  刚刚过去的冬天,北京雨雪不断,山路格外湿滑,开车险象环生,徒步无法进入深山。可是正是迁徙季节,鸟类监测等不得。怎么办?“能不能用无人机来巡查?”北京天枢通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传猛向我们伸出了援手。

  一拍即合。2月6日,凌晨4点刚过,山谷一片黢黑,无人机第一次上岗。“鸟儿吃食早,盗猎的人来得更早。”机长徐浩操纵着遥控器,一架黑色的旋翼无人机快速升空,很快上升到近百米的空中,并向四周飞旋而去。

  无人机的“眼睛”是球形双镜头吊舱,可以360度旋转、30倍变焦。白天利用可见光,晚上依靠热成像技术,吊舱可以实时拍摄图像,同步传送到海淀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在夜晚,人和动物的体温明显高于自然界的其他物体。”天枢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博解释说,“在热成像镜头下,温度越高的拍摄对象在图像上亮度也越高,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在黑夜中把人、动物与环境区分开来,在白天也能识破伪装。”

  工作人员先期对保护区的动物进行热成像数据特征采集,据此可以判定图像中的物体。“通常小鸟在图像上是一个个小点,人则是比较大的光斑。”一旦图像中出现可疑人员的行踪,无人机立即转为悬停模式,仔细加以甄别。通过无人机的喊话器,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劝疑似盗猎者离开。如果对方不听劝阻,海淀区四季青镇无人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立即通知森林警察,通过无人机精准定位去现场执法。

  2月6日以来,每天至少3架次、飞行30多公里,无人机守护着西山鸟儿的安全。在张博的工作现场,总有好奇的村民四处打量,“这玩意儿厉害,可不能上山逮鸟了!”

  据了解,现在人防加技防,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在加大,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提高了!

  监控鸟类情况的同时,天枢通达科技有限公司也没有放松防疫,他们每天对无人机和车辆早晚消毒,工作人员测两次体温,注意戴口罩。西山的4个入口也做到逢车必检、凭通行证进出,对来往人员逐一测体温、实名登记。

  本报记者 施 芳整理 

  

  严监测,防沙漠蝗入侵

  讲述人:拉萨海关所属吉隆海关监管三科关员武欢

  我叫武欢,今年30岁,在拉萨海关所属吉隆海关工作5年了。

  近期,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沙漠蝗虫灾害持续暴发。作为在边境一线工作的海关关员,我和同事开始了每周两次的监测工作,目前尚未发现沙漠蝗虫入侵。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每周提供准确的监测结果,为严防沙漠蝗虫提供第一手资料。

  3月11日10点左右,我们从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驱车前往国门热索桥附近的热索村。到达热索村后,我和同事戴上口罩、提着装备开始了徒步监测和观察。根据作业指引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我们捕获的蝗虫要放在特制的瓶子里处理,以保持形态的完整,便于制作标本。但瓶中处理样本所用的药品,过量吸入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所以,我和同事必须小心地戴好口罩。一次监测,要花5到6个小时,必须谨慎细心。

  从2月开始,拉萨海关就对樟木、亚东、吉隆、普兰等西藏边境陆路口岸周边进行监测,并加强对入境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检疫工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沙漠蝗虫相关信息,分析研究境外蝗灾疫情传播速度和所经线路。防控疫情、防蝗虫,这些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为了更多人的安全,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

  据西藏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处介绍,西藏已启用7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24个省级测报点用于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并下发相关通知,要求各地市林草部门,特别是边境一线县、乡、村加强防范。与此同时,从2020年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资金中统筹整合资金2187万元人民币,用于2020年全区草原蝗虫防治药剂、设备(包括器械、防护等)的采购和储备。此外,西藏自治区生物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还印发了《西藏自治区草原蝗虫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明确了防控目标、工作原则和保障措施,以及各种响应级别指标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合理划分了各个部门的责任与任务。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整理 

  

  迎汛期,让大坝更结实

  讲述人: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负责人李晚新

  寂静的山岭里,机器轰鸣、焊花飞溅,满载土石料的卡车鱼贯而入。工期临近,工人们在工地上昼夜奋战,全力冲刺。

  我叫李晚新,今年54岁,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工作,是一名30年的水利“老兵”。汛情不等人,作为龙潭水库水毁修复工程的负责人,我正带着大伙儿趁晴好天气抢工期,争取3月底前完成建设。

  龙潭水库位于茶陵县界首镇朱岭村。水库库容11万立方米,承担着600多亩土地的灌溉重任。这里翠峰环抱、碧波千顷,一派恬静风光。但随着汛期来临,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水,就会威胁水库安全。库区四周山高谷深,遇到暴雨天气,来水汇集又快又急,洪水形成时间短,给防汛工作带来不少挑战。

  去年7月6日到8日,茶陵县36小时累计降雨近400毫米,洪水高强度的冲击,让水库大坝的坝坡土体超饱和,大坝左端出现了一个深5米、宽6米的决口。洪水裹挟着泥石奔涌而下,朱岭村的积水淹过膝盖。幸好水利部门提早预判,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了周边群众安全转移。

  把大坝修建得结结实实的,才能安全度汛。大坝是防汛的“铜墙铁壁”,但在洪水的冲击中,难免会出现磕碰和磨损。每年汛前,我们都要对防洪工程进行全面体检,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最近这一段时间,我们就是忙着为龙潭水库大坝“强筋健骨”,把去年的“伤口”治好,让水库“健健康康”迎汛期。

  2月20日,工程复工了。一系列繁重的建设任务摆在面前:清除大坝原来松散的填土,更换成更结实的土料;重建一条溢洪道,让水库排洪更顺畅;还要更换闸门、修上坝公路……汛期就快来了,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说干就干,2台挖掘机同时挥舞铁臂,每天6辆卡车运输大坝填筑土料,施工人员连续10多天吃住在工地上。大家铆足劲,卡着点推进,就是为了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现在县水利部门正全力推进354处水毁工程修复,确保主汛期之前全部修好。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协同监理、施工等单位,对工地设施封闭管理。员工每天都要测量体温,吃饭采用分餐制,宿舍、工地和机械设备定时消毒,疫情防控这条战线可不能松懈。

  水库一直都是防汛重点。我们国家有近10万座水库,其中大部分建设时间早,建设标准低,一些小型水库还长期无人管理。这些都是防汛隐患点。就拿龙潭水库来说,这座小(2)型水库建于上世纪70年代,遇到过多次洪水考验。若是水毁工程修复不及时,会给防汛带来大麻烦,水库功能也会受影响。以前,龙潭水库有短板,不敢多蓄水,曾经在一些干旱年份,周边农田都“喝不够”。这些年,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水毁工程建设,给防汛添了底气。水利部门也加强了水库监管,比如在汛期,水库规定蓄多少水,我们就蓄多少水;日常管理安排3个责任人,有人负责每天巡查,有人负责技术指导,有人负责行政管理。可以说,这些举措为水库安全度汛架设了多重安全网。

  一到汛期,雨下得越紧,心就揪得越紧,这是不少水利人的亲身体会。近期,我们既要做好疫情防控,也要扎扎实实修好水毁工程,有序做好各项备汛防汛工作。用我们的尽心换群众的安心,值得!

  本报记者 王 浩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6日 14 版)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