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测再添慧眼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6-13 11:00       

  6月11日2时31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将海洋一号D星顺利送入太空。这颗新星作为我国海洋水色卫星家族的新成员,将与海洋一号C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国对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对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介绍,海洋卫星通过搭载各类遥感器来探测海洋环境信息。遥感器类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可分为3类: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其中海洋水色卫星,主要任务是获取我国近海和全球水色、水温动态变化信息及海岸带动态变化信息。

  海洋一号D星是我国第四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批海洋业务卫星之一。海洋一号D星发射之后,将与海洋一号C星进行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无观测数据的空白。

  专家介绍,D星的技术性能与C星基本相同。卫星上配置了5个有效载荷,这些“宝贝”各有所长: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空间分辨率1.1千米,幅宽大于290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一天;海岸带成像仪,用于获取近岸水体环境、海岸带、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空间分辨率50米,幅宽大于95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3天;紫外成像仪,用于近岸高浑浊水体大气校正;定标光谱仪,可以用来监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紫外成像仪在轨辐射精度和稳定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用于获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为海上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和大洋渔业生产活动等提供数据服务。这些载荷探测到的海洋水色要素,可用于开展水色环境、水质、大洋渔业、海温、海水、赤潮、绿潮、海岸带以及极地科考业务化监测与科学研究。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介绍,海洋水色探测条件要求高,同时受到太阳耀斑、海上泡沫以及云层阴影影响。通过海洋一号D星与C星上、下午组网,可提高有效数据获取的概率,“比如,上午被太阳耀斑影响的海域下午观测能够避免,上午被云覆盖的观测海域和未被观测到的区域下午有机会得到弥补,将大幅提高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

  专家表示,海洋一号D星与C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将为全球大洋水色水温业务化监测、我国近海海域与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数据服务,并为气象、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应用提供支持,其建成标志我国跻身国际海洋水色遥感领域前列。

  据了解,自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A星发射升空以来,18年来我国已在海洋卫星领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号”命名的中国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家族。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在自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南北极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海洋一号C星为例,这颗卫星在远洋渔业巴布亚新几内亚金枪鱼渔场海域、黄海东海浒苔、可可西里盐湖封冻结冰以及海冰、赤潮、溢油、围填海等监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专家介绍,根据海洋事业发展需要,我国将按照3个系列规划和发展自主的海洋卫星。第一是海洋一号系列卫星,也就是海洋水色卫星;第二是海洋二号系列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取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第三是海洋三号系列卫星(海洋监视监测卫星),主要任务是全天时、全天候监视海岛、海岸带、海上目标,并获取海洋浪场、风暴潮漫滩、内波、海冰和溢油等信息。

  目前,我国海洋一号系列卫星组网已经拉开序幕,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组网正在大力推进,海洋三号卫星系列组网即将到来。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2日 04 版)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