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里烤着火,暖炉边围坐着远方而来的客人;屋外雪山环绕,牦牛低头吃草……这是很多游客心之向往的香格里拉一景,更是30岁藏族青年益西所热爱的家。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风景里。”家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洛茸村的益西说。他蹲下身子,往暖炉底下添了几把柴火,脸上洋溢着笑容,尽是对家乡的喜爱。
洛茸村,地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普达措国家公园核心区内,全村36户179人均为藏族居民。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们近年来以“园民”的身份在景区里生活、上班,每年还能领到人均5000元的生态反哺资金。
益西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老家,成了景区的一员,统筹环卫相关工作。“生态环境好了,游客才愿意来,我们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他的一句话道出了很多村民的心声。道理浅显易懂,但过去的村民在发展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
洛茸,有雪山峡谷、湖泊湿地,还有浓郁的农牧文化和民俗风情,但因交通等因素制约,这里的发展却一度滞后。“那个时候没办法,我们只能上山伐木、打猎。”58岁的护林员都杰说。
后来,随着部分景点开放,一些村民自发组织“牵马游”和烧烤等项目,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原先人人称赞的“好地方”明显打了折扣。
2006年,按照“政府主导、保护优先、特许经营、社区共荣、社会监督”的原则,当地开始探索国家公园试点建设,设立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并逐步形成以提供反哺资金和就业岗位、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
从猎人到护林员,都杰见证了洛茸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他说:“藏马鸡以前不多见,现在只要一下雪,它们就跑出来活动。乡村和景区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游客来了,就跟住进自己家一样亲切。”
洛茸村仅是香格里拉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香格里拉市依托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适时推出很多颇受年轻人欢迎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和新产品,为海内外游客打造“远方的家”。
在香格里拉市的松赞林卡酒店,23岁的藏族姑娘鲁茸追玛正在为客人准备餐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入住的客人不是很多。我要做的就是让客人在最短的时间吃上最热乎的饭菜。”她说。
鲁茸追玛是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人,初中毕业后就去了成都打工,做过销售、服务员等工作。如今,得益于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她有机会留在父母身边工作,还能当讲解员,为游客介绍本地的尼西黑陶等非遗文化。
到了旅游旺季,鲁茸追玛要忙到晚上11点多才能休息,不过她觉得充实快乐。
“这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通过我们的努力,也可以成为游客远方的家。”鲁茸追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