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3-21 09:05       

培养“永久牌”乡村振兴带头人

  张连征正在检查菜苗生长情况。

  近年来,通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深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努力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已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据统计,北京市目前约有40万农业一线劳动者,其中高中以下学历者达到80%,并且每年新增3000多名农广校中专毕业生和全科农技员,他们渴望继续深造提升学历,提高专业技能和素养。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瞄准这一迫切需求,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开设村务管理专业,架设起高素质农民学历贯通“立交桥”,将高素质农民培养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永久牌”乡村振兴队伍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开设7个专业(方向),累计招生600余人

  去年7月,薛新颖顺利拿到高职毕业证,成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班首届毕业生。来自北京顺义区北小营镇西府村的薛新颖,是当地一家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合作社现有社员150余户,耕种农田面积5000亩,农机社会化服务近6万亩,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40多台(套),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

  “三年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农村财务管理、创意农业发展等专业理论,还深入学习了农产品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等实用知识,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在生产中遇到的困惑寻找答案,为农业插上知识的翅膀。”薛新颖说:“我利用学到的营销知识,在实现标准化生产基础上,与多家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发挥生态有机农产品和互联网电商优势,合作社的产值和效益都有大幅度提高。”

  2016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始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在学院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基础上,开设休闲农庄经营管理、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农民合作社运营与管理、园艺专业、现代农艺技术等共7个专业(方向),学制三年,学历为全日制大专。主要招生对象为北京市农广校具有中专学历、年龄在45岁以下的优秀毕业生。

  截至目前,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累计招生600余人,培养出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农民。2016年首批入学的113人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业者69人,占63.89%;家庭农场从业者20人,占18.52%;民俗民宿从业者3人,占2.78%;其他16人,占14.81%。其中全科农技术员70人,占64.81%。学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生产经验,他们在各自领域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助推器”。

  创新“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教学模式

  一提起养猪场,人们脑海中往往会出现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景象。张连征是北京平谷区东高村镇辛撞村的全科农技员,也是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现代服务管理系休闲农庄专业2017级学生。养猪养了近20年,他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我经营的养猪场占地近30多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有5个猪棚,年出栏生猪1200头左右。虽然猪场外用了三级过滤池,可到了夏天还是臭气熏天。”

  通过学习,汲取新知识、新理念,张连征意识到,转型升级才是根本出路。去年5月,在老师指导下,张连征和同学组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赛经历,结合转型政策,他最终把养殖场变成鱼菜共生的水培种植“百草园”,成为平谷区推动中小型养殖场转型升级的典范。如今,养殖场的臭味消失了,污水横流的现象也不见了,周边老百姓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种巨大的转变,得益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采取的“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取上,兼顾北京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既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规定的基本内容,又突出农业农村特色;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方式;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到四个结合,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共性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实现了高素质农民学历、能力双提升。

  在此基础上,学院还创新弹性教学机制,实施3个三分之一,即集中面授、线上教学及现场巡回指导各占教学学时的1/3。集中面授主要教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线上教学主要指导理论教学中自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生产(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现场巡回指导则根据学生生源和专业情况,选择基地作为分散教学点,组织学生在工作生产现场实地教学,解答学生农业生产和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弹性教学机制,真正让农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基层管理人才,夯实农村人才基础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既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村干部结构和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为此,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于2018年9月正式开设村务管理专业,面向农村村委现职人员和骨干、能人招生,实施农村基层干部能力培养工程。迄今为止,经过近两年的运行,第一批招生的75名同学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村务管理专业取得初步成果。

  孙玉磊生活在北京门头沟区担礼村,虽然成年后到城里工作,但他热爱农村,一直想回村里工作和生活,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这样,经过报考,2018年他成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村务管理专业的一员。通过学习,孙玉磊掌握了与村里日常事务管理相关的知识。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我掌握了很多在农村工作的专业知识,自身素养有了很大提升,自己在本职工作上也有了进步。2019年底,我被单位选中到怀柔区马道峪村担任第一书记,真正可以学有所用。”孙玉磊说。虽然到村里才两个月,又碰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但孙玉磊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目前正在村里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周越是和孙玉磊同期入学的学生。2014年初,周越回到家乡延庆区香营乡庄科村自主创业,成立了生态种养结合式家庭农场。在农职院村务管理专业学习后,她明白了创业不应只是自己赚钱,更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为了能给村里做更多工作,她在2019年积极参加换届选举,期待以后能够学习更多农村基层管理知识,毕业后回到村里,更好规划和整合村庄资源,带动村子致富发展。

#p#分页标题#e#

  为了办好村务管理专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基础上创新形成了双主体培养、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的培养模式。双主体培养是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与组织部门作为培养主体,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与实践,共同完成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块化教学是根据基层工作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政治与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村务管理能力提升、拓展与实践五个模块,紧扣北京农村变化和发展、强化党建理论,注重调查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多岗位锻炼是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安排到乡镇党委政府各科室进行实岗业务轮训,学习了解基层党建、经济管理、规划建设、社会治理、信访维稳、民政社保、环境整治等工作。

  截至2019年,村务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已经达到300人规模,当年完成高职扩招学生500多人,为培养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