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平县杨营镇涌现出许许多多倾心忘我、撸起袖子、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扶贫事业的扶贫干部。张喜玲同志就是其中一员。
去年夏天,张喜玲担任杨营镇林寨村的主包村干部。林寨村是一个大村,人口多,任务重,村情复杂,在张喜玲的心目中,没有比帮助乡亲们脱贫更重要的事了。
进入“三伏”以来,气温已连续多日突破35度,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扶贫干部张喜玲的心。
作为杨营镇林寨村的主包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张喜玲有些坐立难安了:林寨村53户贫困户该怎么度过这高温天气?还有没有人家里没用上电?谁家还没有安装电扇?有没有备防暑消暑的药品?
带着一颗牵挂的心,她带着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及村干部们,顶着炎炎烈日,开始了又一轮的入户走访。看到一户户贫困户家里新排的电线、一台台正在转动的电风扇,看到危房户们住进了崭新的、配置齐全的安置房,张喜玲和其他镇村干部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高温天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我们村的贫困户中大部分家里都有老弱病残,要是没个电扇啥的,真是难对付这三伏天。”张喜玲不禁感叹。
除了关心关怀全村的贫困户,张喜玲对自己帮扶的6户贫困户更是牵肠挂肚,尤其是林光元、杨铭耀2户。
林光元身患侏儒症,三十多岁了身高不足90厘米,做不了体力活,没有经济来源,甚至连一日三餐都靠邻居接济,身体上的缺陷导致心理自卑,也不愿与人交流。扶贫工作刚启动之初,了解情况的张喜玲便主动要求帮扶该户,两年多来,一有时间,她总是要去看看这个特殊的贫困户。为了解决其吃饭问题,张喜玲联系邻村的寺院--登禅寺,给他谋了个打杂的差事,平常砍砍柴、扫扫地,吃住在寺院,但是时间一久,林光元瘦小的身体吃不消了,悄悄回了家。回到家却进不了家门,房间被其本家一个叔叔占用堆满了杂物,无奈只能在三轮车上凑合了几天。张喜玲再次看望他的时候差点掉下眼泪,立即联系镇司法部门,一起去做调解,又亲自把房间的杂物挪走,里里外外打扫一遍,买了衣服、粮油、蔬菜和水果,全部安置好了才放心。今年年初,又通过安居工程彻底解决了其住房问题,添置了床、柜、桌椅、洗衣机等用品。感受到政策温暖的林光元也逐渐开朗起来,主动要求当村里的扶贫工作宣传员,在自己的三轮车上装上大喇叭,每天开着在村里转,播放扶贫政策。村里扶贫车间投产以后,又积极申请去打扫卫生,每个月又增加了几百元的稳定收入,经济困难已经基本解决。看到每天在村里活跃的红色三轮车,帮扶人张喜玲总算能够发自内心地露出笑容了。
杨铭耀也是村里出了名的“可怜户”,今年才小学二年级,父亲早年因故去世,爷爷奶奶也因病相继离世,妈妈改嫁后带走了姐姐,姑姑虽然自家生活拮据,看其孤苦伶仃,于心不忍,便接到贾宋镇自己的家中,照顾其上学读书。通过走访了解到其困境的张喜玲为杨铭耀申请了低保,隔三差五去贾宋看望,买衣服、买文具,嘘寒问暖,叮嘱其好好读书,改变命运。去年无意听村里人说,杨铭耀父母留下的耕地被同村一户人家种着,不给任何报酬,张喜玲又坐不住了,找了村干部一起到那户人家里,说道理、讲感情,终于说通了,同意每年给杨铭耀付几百元钱作为租金,并签了租地协议。“等过几天不忙了再抽空去一趟贾宋,这孩子开学该上三年级了,我买了书包文具,赶开学之前送过去。”忙于工作的张喜玲一提到杨铭耀还是忍不住的挂念。
这些小事,只是张喜玲同志在精准扶贫开展以来的常规工作,也是杨营镇三百多名帮扶人的工作缩影。这些帮扶责任人都始终心系着困难群众,情牵着百姓冷暖,无时无刻不在用小事传递着大爱,在实现全镇脱贫摘帽目标的道路上,倾其所能、尽其全力,奉献着光和热,散发着正能量。(通讯员 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