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长寿老人多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12-26 10:10       

  前些日子,我回到家乡湖南衡东县霞流镇白杨村,与乡亲们聊天时发现,现在全村3560余人里,90岁以上的老人有9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2人,六七十岁的人如今都被开玩笑地称为“村里的年轻人”。村民饮食、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过得很红火,每个人红光满面,充满活力,仿佛年轻了许多。

  村民的长寿源于生产条件的改善。过去,生产力落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都要在田里辛勤劳作,女人割禾、男人挑谷、小孩扯秧……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十分辛苦。现在,村里的农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操作甚至智慧化管理。耕牛变铁牛,插田收割不弯腰,一个人种几十亩田很轻松。年轻人外出打工做生意,老年人就可以看顾田园,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不时在田间穿梭。

  村民的长寿源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生活条件差,一日三餐清汤寡水,萝卜榨菜。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赚钱后回到家乡改善生活条件。如今,一栋栋楼房在村里拔地而起,房子里电视机、热水器、空调、冲水厕所一应俱全。至于吃的,蔬菜自己种,鸡鸭自家养,既新鲜又美味。不少人有了“小肚腩”,开始考虑均衡饮食,从关心“吃得饱”变成了要求“吃得好”。

  村民的长寿源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过去,家家户户煮饭烧的是柴火,将山头砍得光光的。如今,村民烧的是煤和液化气,没有人上山砍柴了,房前屋后山清水秀。去年,村民自筹资金10万元,对白衣港的古井进行修复硬化,大家用的水越来越清澈干净。

  归根到底,党的好政策是村民长寿的“源头活水”。农民种粮、买农机有补贴;村里有了医务室,村民加入新农合,看病更省钱;村里还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茶余饭后,村民随时可以健身运动……

  母亲今年92岁,仍能自己煮饭,自己穿衣,生活全能自理。7个儿女,均已成家立业。母亲儿孙满堂,过着越来越幸福甜蜜的日子,她说:“真想活上100年,成为百岁老人。”

  村主任成麦林告诉我,随着村民“幸福指数”的逐步提升,人均寿命由1978年的63.2岁提高到现在的77.9岁。有人写诗赞曰:

  走过一山又一坡,

  村里长寿老人多。

  改革开放就是好,

  小康日子唱着过。

  (作者为湖南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6日 07 版)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