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清晨6点50分,武汉雾气未散。高速路旁,楚天927爱心公益车队队长杨明汉带领三辆爱心车打着双闪,等候从甘肃天水来的司机冯师傅和高师傅,以及他们驾驶的两辆6.8米长、合计满载约20吨的天水花牛苹果爱心捐赠车。
早上7点,车队汇合,车辆和司机进行了二次消毒。由志愿者和爱心车队带路、交警协调,冯师傅和高师傅需要分开作业,分别按照汉口、汉阳线和武昌、青山线,沿路到达合计17家指定医院分发安心苹果。他们手中各有一张送货清单——武汉市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方舱医院9800斤;长航总医院1650斤;武汉市第九医院1400斤;武汉市第一医院3300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650斤……
“每人只有一套防护服,穿之前务必把厕所都上好。出城时换下这身防护服,再给每人一套新的。”汇合后,武汉本地志愿者黄润霞和方开河第一时间提醒着司机师傅。
“天水的苹果好俏皮啊!”由于事先准备的卸货叉车和货车型号不匹配,导致约20吨的苹果只能靠人工卸货。但辛苦之余,武汉的同志对这一箱箱来自一千公里外的花牛苹果赞不绝口。记者探询才知道,他们说的“俏皮”,是漂亮的意思。
人工搬卸,医院代表签字接收,本着快进快出原则,大家全程没啥交流。临近中午,同济医院的工作人员为司机师傅拎来了热腾腾的盒装午饭、饮用水和牛奶,尽管司机师傅一个劲儿说“不要不要,你们留着”,工作人员还是把吃的喝的塞给了他们。
捐赠车队出发前,苹果企业特别给武汉的志愿者多发了20箱苹果,让他们补充维生素。收到这些苹果,平时挺能张罗、语速很快的志愿者,沉默了。
“安全撤离,回去隔离!”当最后一箱苹果被医院工作人员接收,车老板王成林在群里催促司机师傅撤离。按要求,回甘肃后这两位司机师傅要居家隔离14天,虽然要去疫区送货,回来还要隔离耽误拉货挣钱,但两位司机师傅的态度始终就俩字:愿意!
一辆6.8米的货车,载重不得超过10吨,但在它的出发地甘肃天水,至少还有40吨苹果“原地待命”,他们的主人———天水鸿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老总姚军军和天水花牛苹果(集团)责任公司董事长贾福昌、总经理贾昌荣兄弟俩,正期待着这次近20吨苹果顺利运抵后,能够再协调车辆,给武汉医护人员运去第二批“平安果”……
16个陌生人从素昧平生到隔空相拥
“我那苹果又大又甜,水分倍儿足,我现在就能组织工人打包装车。”
“我家苹果也不差,市面上反馈可好了,我们工人随时可以装车。”
“9.6米大货车能开进场装车吗?是不是6.8米的好一点?谁能找到车?”
“我能找到,就是这时候价格稍高一些……”
“群里已经有人把运费出了。”
“司机到那边是不是得有防护服?”
“我在武汉找好等着他们来。”
“崔记者你给说两句?”
“我也没啥说的,就是安全第一……”
乍一看,这些人在卖苹果。仔细看,卖苹果要防护服干嘛?咋还有记者的事?
事实上,这是个由16个原本没太多交集的人组成的临时工作群,之所以能凑在一起,源于元宵节前,甘肃一位热心人士发给人民政协报记者的求助信息。
“甘肃有两家花牛苹果公司想给湖北医务前线人员捐一些苹果。但这些苹果要怎样才能送到武汉?请您帮忙接洽好吗?”
文字不长,却不难猜出这件事的几个“关卡”———装货,找车,办放行和接收批文,给司机防疫。
随即,人民政协报记者将这段文字发到朋友圈求助,商务部研究院的高宝华同志抢到了“沙发”:“我们拉个群,或许我能帮上点忙。”
于是,我们创建了一个名叫“心连心爱心志愿者”的群。首批进群的除了本报记者、高宝华、来求助的热心人士和甘肃省天水市的两家苹果企业企业家,还有高宝华的同事,商务部研究院的林志刚,林志刚马上将武汉志愿者黄润霞加进群来,热心人士又将爱心人士潘志强加了进来。陆陆续续,武汉市城投建兴公司的王成伟、甘肃当地运输公司总经理王成林、司机冯小刚和高长青也加了进来。
“请注意,咱们没有出天水去武汉的批文,也没有武汉相关医院的接收函。货车运费也在涨,就算拿到批文顺利到武汉,司机师傅也必须有防护服。”还没来得及彼此熟悉,不知是谁,把这件事面临的关卡进一步罗列了出来。
“我明天去搞批文。”苹果企业主姚军军迅速回复。
希望武汉医护人员能吃上天水苹果
姚军军,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吴河村人,1980年出生。他最早提议捐苹果,进群后在大家鼓励下积极搞批文。
“接收医院找好了!”组群第二天,也就是2020年2月7日,当志愿者黄润霞把这个好消息发在群里时,同样在办批文路上的姚军军点了好几个赞。
“你是在捐苹果,不是卖苹果,你怎么比卖苹果还积极高兴啊?”有人问他。
“有医院接收我的苹果,证明他们需要我。”被需要是幸福的,这些天姚军军不仅是高兴,甚至有点亢奋。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甘肃人姚军军愿意在这个时候,义无返顾地捐出折合人民币12万元的这10吨苹果?
甘肃,古来“瘠苦甲于天下”,在脱贫攻坚战中也是必须拿下的战略高地。但吃过天水花牛苹果的人,会暂时忘记这片土地上的“苦”,只记住光照充足让果子富含的甜。
姚军军是父母用400斤小麦“换”来的孩子,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15岁因贫辍学,18岁父亲病逝,姚军军和母亲吃了两年低保。“我那时管村里人借50块钱都没人借我,怕我还不上。”谈起往事,电话那头的他仍记得“穷”字所包含的种种细节。
穷则思变。为了讨生活,姚军军跟别人学着做防盗门生意,后来自己当了老板,第一桶金是房地产商给他结的货款76万元,姚军军说,拿到钱那天他兴奋地一宿没睡。
2012年,他带着自己攒下的积蓄回了村,流转村里800亩土地,建起果园。政府很支持他回村创业,每流转一亩土地,政府补贴姚军军600块钱。以前那个找人借50元钱都借不来的穷小子,现在不仅入了党,还成了村里30多名村民员工的“头儿”,靠着坚韧乐观,姚军军让员工种甜果赚金果,果园里的女工每年能挣上4万元,男工能挣上5万元。
2018年10月,姚军军所在的吴河村靠着种苹果脱贫摘帽。说起这次捐苹果的事,姚军军和另一家捐赠企业的老板,天水市麦积区跑泉镇杨湾村村民贾福昌、贾昌荣兄弟俩说的话很像———“我就是想做这个事,作为甘肃人,我应该这样做。”
按照计划,元宵节的第二天,姚军军、贾福昌、贾昌荣需要在一天内开出运输捐赠物资车辆的批文。这一天,无论是在路上跑的三位老板,还是在手机旁不断刷消息等结果的我们,都有点没底,最害怕的是地方上会因为担心货车和司机要来往于疫区而不放货车走,即便是司机师傅明确表示回来之后会严守隔离规定。
“所有手续都办下来了!”2月9日下午3点,三位企业家向焦急等待的群友直播了批文。这一刻,群里沸腾了。
“司机师傅的防护服拿到了。放心!”几乎同时,远在一千公里外的湖北武汉,志愿者黄润霞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装车,太阳下山前务必开拔!
“家乡出了事,我得做点事”
1982年生人的黄润霞在武汉做钢结构工程生意,疫情没来时,她要照顾生意和几名员工的生活。疫情来了,企业暂时不能开张。“家乡出了事,我得做点事。”黄润霞“很”湖北,精明能干有担当。自她加入后,苹果捐赠群里的分工联系表几乎都是她做的。
疫区里的志愿者,像一群善良的“侦察兵”,他们清楚物资需求,也努力为供应者义务提供服务。
“我出门必须穿防护服,一穿就是一天,中途不能吃喝,更不能回家。”春节前,黄润霞的婆婆意外骨折不能行走,黄润霞搬到婆婆家来照顾老人。没想到疫情蔓延迅速,黄润霞第一时间报名去当了志愿者,这下子照顾老人的重任转移到了其他家庭成员身上。黄润霞说,对于家庭而言她很愧疚,但在义和亲中间,此时此刻她只能选前者。
“团队是支撑我完成这件事的重要力量。”眼看苹果全部送完,面对群里点赞,黄润霞慨然补了一句:“我特别想感谢我零零壹救援队捐的防护服和给司机师傅上保险,感谢我的小团队,没有他们我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他说自己没故事,却是故事最多的人
“即便上了保险,穿上防护服,也要时刻提醒司机师傅注意安全,快进快出。”爱心人士潘志强在群里反复叮嘱着。
作为爱心人士,潘志强一开始在群里并不活跃,直到有一天,车老板王成林协调出了两台货车。车到位,运费的事摆到了台面上。还没等群里伙伴反应过来,王老板说,已经收到了车费,还截图给我们看———一辆车8000元,两辆1.6万元,“潘总”(大家给潘志强起的外号)已经把钱给了。
似乎并不想谈车费的事,“潘总”迅速把话题引向如何报备、防疫和驾车安全的事上去了。
“我就想知道您的真实身份。”当爱心苹果送抵武汉,“潘总”又忙着提醒司机返程防疫和居家隔离的事。他在群里越活跃,记者就越好奇,他究竟是谁。
“我叫潘志强,甘肃人,在天水市麦积区给中小企业做信用担保,是共产党员,也是麦积区政协委员。”后来,还是姚军军“偷偷”告诉人民政协报记者,其实1985年生人的“潘总”是第一个决定帮他实现苹果捐武汉的人。
截至发稿,这个爱心小群的第二批捐赠的天水花牛苹果约40吨,已经出发了。
故事有尾声,爱却只有传承我们相约,拥抱春天
“天水离敦煌远吗?”
“远。一个大西头,一个大东头。”
“好,那我们等疫情结束,专门去趟天水,虽然她不如敦煌名气大,但我们要专程去感谢那里的‘平安果’。”
“好啊!到时候我们骑三轮车去摘苹果,咱们16个人,不见不散!”
甘肃,有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这些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
这柄玉如意躺在祖国的河西走廊,横贯东西,天水就在“如意”的最东侧。
此刻唯愿,春暖花开,神州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