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分秒必争的保障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严重紧缺,各地各部门迅速组织企业复工达产、增产扩能,千方百计保障物资供给。
这是一条提振信心的“上扬曲线”——2月29日,全国口罩日产量达到1.16亿只,是2月1日的12倍,医用N95口罩日产量达到166万只。医用防护服从日产0.87万件跃升至超过30万件,供需矛盾初步缓解。
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医疗物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彰显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有力保障。
从短缺告急到有力保障 物资供应跑出“中国速度”
口罩供应不足!医用防护服短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防疫一线重点医疗物资供应告急。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短时间内提升供给保障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在青岛海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严格消毒环境下生产口罩(1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一系列实招硬招密集出台,重点行业企业加班加点、增产扩产,中国制造力量全面动员——
工信部立即安排中央医药储备紧急调用,加紧国际采购和标准对接,建立重点企业生产临时调度制度,派出驻企特派员全力扩大国内生产;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建立了国家临时收储制度,组织多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能、增产、转产,有力保障全产业链协调运行;
国务院国资委建立与央企、医疗物资生产一线单位直通专线,全力推进重点医疗物资生产;
交通运输部加快疏通物流“堵点”,保障生产所需原料运输畅通;
海关总署为疫情防控物资入境开辟绿色通道;
相关部门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给予税收、金融支持……
企业要增产扩产,用工、技术、原材料、资金都要跟上。在各地,针对困难“马上就办”,一系列“非常之举”就此展开。
山东省青岛市一家纺织企业的工人在车间内制作口罩(2月12日摄)。 新华社发(梁孝鹏 摄)
大年初二晚,山东省药监局派专班赶到日照三奇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现场核查、审评,让企业快速拿到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防护服医疗产品器械注册证,确保疫情有关医疗用品尽快上市并形成产能。
“此前公司的防护服主要以出口为主,没有在国内申请医用等级。经过政府部门紧急协调,我们迅速获得相关资格。”公司副总经理车进军说。
重庆一企业工作人员在N95医用防护口罩生产包装车间内作业(2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上海帮助企业准备申报材料、样品送检,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广东协调工人边培训边上岗,帮助企业申报技改专项;安徽针对生产所需的防疫物资不够问题联系跨区域调配;河南聚焦原材料紧缺发挥联动作用加快解决……
一个月的时间,口罩日产量提升十余倍,医用N95口罩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防护需要,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区市均陆续新上了口罩生产线;医用防护服从日产0.87万件快速提升到日产超30万件,基本满足湖北和武汉一线医护人员防疫需求;护目镜、消毒液、红外体温检测仪产量呈几何倍数增长……
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制度优势的全面彰显,是同心协力战“疫”力量的硬核支撑。
从复产到转产 中国制造彰显硬核力量
12条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口罩、防护服等用品。从除夕到现在,深圳深中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未有一日休息。
紧急动员员工返岗、加快对接原料供应、所有设备即时转动……这家公司用1天实现口罩日产2.4万只,2天实现防护面罩量产,10天让护目镜、防护服等相继投产。“一刻不敢停,还要扩大产能。”公司总经理杜量衡说。
这是深中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丰 摄
尽管我国是医用物资生产大国,但短时需求暴涨和每天大量的消耗,让供给一度存在巨大缺口。要支撑不断攀升的需求,必须依靠一条条运转得发烫的中国制造生产线。
疫情就是命令,生产一线也是战场。
“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面对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需求井喷,中国石化2月加紧生产9.5万吨聚丙烯等医卫原料,全力对接口罩企业;
河北省宁晋县一家防护服企业的员工在整理防护服(2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为白衣卫士铸铠甲,为战胜疫情做贡献!”际华集团累计投入人员7241人、生产线117条,20天来为一线生产了75.2万套医用防护服。
在得知济宁健达医疗器械公司防护服车间人力不足后,山东如意集团紧急组织多名技术骨干“入驻”协助生产;“赶制防护服,急需缝纫工和缝纫机”,苏州市奥健医卫发布求助信息后,不到一天征募到缝纫工以及27台设备……相关企业克服困难,打通内外,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制造的力量。
广州电缆厂仅用3天就将一条电缆生产线改造成口罩鼻梁条生产线;山东迪尚短短几天从外贸服装“转战”医用防护服;南京的红太阳集团从环保农药调度转产医用酒精,目前已形成日产200多吨能力……一个多月内,诸多领域企业“跨界”转产,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另一种速度。
广东深圳一家企业的工人在加工防护服(2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医疗物资保障不仅靠政府部门、制造企业,更是全社会力量的总动员。
复星启动全球调配医疗物资计划;阿里巴巴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进行海内外直采;海外留学生、各界人士通过不同方式捐赠,民航部门包机运送口罩……社会各界驰援相助,为国内复工复产赢得重要窗口期。
“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制造体系和强大的供应链。”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说,正是制造企业的齐心、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撑起阶段性的高需求。
从湖北到全国 物资保障向更全更高迈进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数据:2月27日,工信部监测调度的国内重点医用防护服企业日产量达31.8万件,当日运抵湖北26.3万件,连续8天超出湖北提出的日需求5万件以上。医用防护服等重点医疗物资基本满足了湖北的需要。
加大N95口罩、多型号防护服供应,增加高端医疗设备,物资保障也在“结构性升级”。
“我们集中资源向监护仪、呼吸机、移动DR等倾斜,加快生产速度。”迈瑞医疗制造系统总经理景军刚告诉记者,迈瑞医疗协同各供应商建立了备货机制,截至2月17日生产并向全国医院交付超过3.5万台医疗设备。
联影工程师和项目管理人员在武汉市一家定点医院进行CT设备系统调试,查看设备装机进度(1月23日摄)。 新华社发
医学影像设备企业联影研发出业界首款对肺炎影像精确分诊的AI全流程解决方案,已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40多家医院投入使用。
青岛索尔汽车有限公司开足马力扩产增产,44台新下线的负压救护车正开赴全国各地战“疫”一线。
青岛索尔汽车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改装救护车(1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下一步将扩大多型号,尤其是特殊型号医用防护服供应,重点开展急需医疗设备和治疗药品的组织生产和及时供应。”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说。
从保供湖北到面向全国,重点医疗物资供应的齿轮还在加速运转。
工人在青岛索尔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搬运救护车改装配件(1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随着复工复产对口罩的需求爆发性增长,保供工作重点也逐步转向普通医用口罩上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说,下一步将从全力推动复工达产、全力支持增产扩能、全力保障全产业链协调运行入手,更好满足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需要。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消毒杀菌用品生产企业复工率已超80%。主要消杀用品的产能和产量能满足全国急需。“我们正组织电商平台和药品的批发企业进行对接,尽快在线上和各个门店提供分装、小包装的消杀用品。”田玉龙说。
河北省邯郸市一家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分装消毒液(2月10日摄)。 新华社发(王洪超 摄)
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打好后勤保障战,更要从长效机制入手,发现不足、补齐短板。
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健全国家储备体系等。
辽宁大山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包装消毒液(2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物资保障也从储备物品到储备能力转变。”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说,工信部已组织开发了国家重点物资保障平台,对7大类21个小类的重点医疗物资和生产能力实时跟进。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相关研究工作已经展开,进一步推动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记者张辛欣、安蓓、袁军宝、张旭东、陈刚)
位于南京的红太阳集团中邦制药数十吨医用酒精装车运往湖北孝感(2月8日摄)。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