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读书活动,读书是内容,委员是主体,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是目的,实际是一次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6月15日下午,在全国政协书院“创新中国”读书群线下专题座谈会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创新中国”读书群群主吴昌德如是说道。
读书群自4月23日启动以来,很多委员对阅读书目《一个真实的创新中国》认真通读、有重点的精读,大家结合各自在教育、科技、医卫、体育等领域工作的实际,在群内畅谈心得,讨论交流热闹非凡。本次专题座谈会邀请了不少线上发言的“活跃分子”,大家希望通过线下交流为本轮读书活动作一次学习小结,并为读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提供意见建议。
当前,中国乃至全球都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我国在公共卫生、应急预警等方面迫切呼唤科技创新力量的参与。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
型国家”这一主题,委员们打开了话匣子。
创新,我们还缺什么?
张德兴委员提到,近期中美关系紧张,我们被芯片等等这样的精密制造技术“卡脖子”,反映出两国智慧的博弈。“社会的进步至少需要两个力量,一个是科技创新,另一个是思想理论的创新。我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把创新人才的激情激发出来。科研人员普遍被‘三种束缚’导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功利束缚、关系束缚、绩效束缚。如何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发扬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奋斗精神?我想这才是当下应该重视的问题。”
曲伟委员通过对比中西方教育特点、中外企业科技研发模式表示,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具有独立人格思想的个体走入社会,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给科研企业更多的自主研发空间。
在张忠阳委员看来,创新的根本力量在市场。“新型举国体制是我们的优势,但稀缺资源是市场。要统筹好开放和保护的关系,既保护好国内市场,同时也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把市场交给创新主体。”
“赞同您的观点!”张柏春委员接过话题表示,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国家都是以市场换技术、换投资,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将更加凸显。言谈间,委员们不由地增强了加快建设创新中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人才,我们要怎样培养?
在《一个真实的创新中国》中,作者提出,人才是科技创新关键的因素,要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这一点,引起很多委员的共鸣。
作为读书群导读者之一,王艳霞委员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全面布局,出台配套措施,在资源配置方面统筹协调,避免恶意竞争,形成科技创新发展强大合力,保障创新人才在国内安心工作。
王元青委员提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人才培养理念有一些本末倒置。学生们从入学开始,不是考虑如何做科研,而是首先考虑毕业之前发文章。这无形中暗示了科学研究就是发文章,必须扭转这种现象,科研要沉下心来讨论问题,要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小心求证。”
顾建文委员也指出了当前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在他看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对孩子的灌输记忆上,而真正的素质提升是如何发挥孩子的特点,激发孩子的创造天性。
关于人才培养的话题让不少委员们充满兴趣,其中,常信民委员建议国内高校要走好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强重点高校与科研企业之间的合作;管培俊委员呼吁国家加快进行科教体制改革,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拔尖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郭春富委员则从监督部门的角度提出,监督部门要从三方面保护创新人才——服务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这也是他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
延续着线上讨论的热度,借助此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委员们把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谈得更为透彻。不知不觉中,大家读书学习的过程转化成了履职建言的成果、转化成了今后努力工作的动力。此情此景,让与会的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忍不住点赞道:“创新中国读书群好比一座善于创新的高山,精彩纷呈。此次率先组织线下交流也为读书群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切实解决问题提供了有益经验。”
听完大家的发言,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袁贵仁也表达了期望,他说:“委员读书活动意义重大,开局良好,希望委员们能把读书和履职紧密结合,创新形式,推动读书活动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