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全国政协“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史资料工作”专题调研综述
■ 调研背景
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特点,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政协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加强和改进文史资料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征编出版了一批高质量文史资料图书。但作为人民政协的一项传统工作,面对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文史资料工作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9月5日至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史资料工作”调研组,赴青海省、黑龙江省开展专题调研。刘新成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广泛凝聚共识的要求贯穿到文史资料工作全过程。要更加注重发挥政协文史资料的独特作用,通过征编出版各级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撰写的“亲历、亲见、亲闻”史料,记录留存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故事,传播政协声音,扩大政协影响力。
根据全国政协工作部署,明年将召开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总结经验,交流工作,推动文史工作在新时代更加蓬勃发展。同时,2007年制定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文史资料工作的意见》修订工作也已经启动。因此,本次专题调研成果将为这些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纽带——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
这是一片高傲孤寂的土地。
透过车窗向外望去,雄浑的青藏高原山脉绵延无际。山壁上凸显出凌厉的褶皱,让人直观感受到地壳运动巨大的冲击力。
这里是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9月5日至8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的脚步一直在这片土地跋涉——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省。近年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持续推进少数民族百年实录征编工作,青海省政协结合地域特色,征编出版了土族、撒拉族少数民族百年实录,并参与完成《藏族百年实录》文史资料图书征编工作。
青海省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文史资料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唐卡艺术就是藏族人民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一走进化隆县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调研组立刻被大厅内展示的精美绝伦、大气非凡的唐卡深深吸引。该中心负责人、青海省省级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代表性传承人更登才让介绍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族唐卡—化隆唐卡”的发展情况。
唐卡起源于藏传佛教,除了在宗教信仰方面服务信众外,还记载和传播了藏医、民俗、自然知识等,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化隆唐卡艺人为主体的宗喀艺人群体,在全国各大城市展示宗喀文化艺术风貌,将宗喀白日光唐卡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化隆唐卡品种日益丰富,涵盖十字绣唐卡、掐丝唐卡、珍珠唐卡、菩提叶唐卡等种类。
“画一幅唐卡用多久时间?”“怎么实现这种文化的传承?”“现在这个行业受到的关注度怎么样?”……委员们一边欣赏,一边询问。
“一幅唐卡一般由画师花费数月潜心绘制而成。少则一个月,多则好几年。”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调研组来到位于二楼的人才培养基地。
画室内,几位年轻的学徒正在潜心作画。
“我正在画的是送子观音。”李毛有些腼腆地说道。李毛是一位藏族姑娘,她从17岁开始跟着老师学,至今已有三年。像李毛一样的年轻学生还有很多,待到他们学成后就可以独立开业,创收不成问题。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持续出台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扶持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较快发展,曾经被忽视的民间工艺美术行业受到普遍关注。唐卡随时代进步不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形成了当代的宗喀文化艺术特色,受到海内外欢迎。如今,化隆唐卡行业营业收入2500余万元,从业人员达600余人。2021年5月,化隆宗喀白日光唐卡成功申报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我们天津美术馆多次举办唐卡艺术展,每次都会吸引众多天津本地以及周边城市的观众前来参观。大家可以近距离地领略到高原的文化魅力和少数民族浓郁风情。”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说:“这启示着我们,要重视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别是像唐卡这样有民族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成为文史资料的重要内容,以此连接各民族的深厚情感,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工作中,坐落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热贡艺术博物馆也表现出色。
同仁,藏语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热贡艺术博物馆馆藏的民族文物包括考古发掘品、历史传世品、近现代各民族的生活生产用品、服饰服装、宗教用品、民族文化文献等。“博物馆不仅开展宣传展览和艺术交流工作,还通过挖掘、搜集、整理、征集艺术精品和文物,积极开展对热贡艺术的历史发展、艺人结构、作品分布、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现在已拥有历史、考古、民族学、文物研究、唐卡研究、摄影、鉴定、修复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由衷赞叹:“热贡艺术博物馆办出了特色,也办出了水平。新时代博物馆的作用,不仅在于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融入社会,走近大众,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极大地充实丰富了文史资料,通过这项工作,我们既可以认知过去的历史,也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团结各民族同胞,树立文化自信。
一连几天的调研,大家深刻感受着青海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的融洽氛围:化隆人带动拉面经济从大山走向城市,与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让其他民族同胞了解了藏族文化,更带动本地区人民实现脱贫致富;以纪念西路军“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而更名的查汗都斯乡红光村,传承和弘扬西路军严守纪律、团结互助的精神,村内依然还保留全国唯一由西路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距今有700余年历史的郭麻日古城堡,既保留“廊房式”、嘛呢经轮等特色,也融入现代民宿的新鲜元素;热贡龙树画苑每年培养艺人达200余人,带动周边村庄农户从事热贡艺术产业,培养本地贫困学子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大中专毕业生……
“就像谱曲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家国的深厚情感一样,文史资料工作也要以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戚建波说:“连日考察青海省的文化文史工作,让大家看到了各族群众爱党爱国,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生动实践,百年党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史。”
调研组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这对于人民政协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政协文史资料独有的“三亲”和统战特色,无形中编织、加固了各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力量——
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踏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那一刻开始,脚下走的每一步,都沉甸甸的。
9月9日,调研组正式开启黑龙江段的调研之路。首站来到位于哈尔滨市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人体实验、口服染菌食品、特别移送标准……那些触目惊心的真实记载,让每一位到此参观的中国人震惊、动怒、悲恸。馆内公开展示了日本细菌战和七三一部队的犯罪事实,全面揭示了日本战时犯罪、战争责任和战后贻害。
已经在这里工作30余年的馆长金成民告诉调研组,多年来他一直忙于七三一历史文物和史料的挖掘,这也是他唯一坚守的工作领域。
令调研组更为感动的是,虽然漫长的跨国取证之路并不平坦,但金成民从未气馁。他自学日语,先后20多次赴日本跨国取证,采访了40多位原七三一部队成员,收集整理保存了400余小时的珍贵影像资料。这些都是加害者的第一手证言材料,曾被日本军国主义严令“必须要带进坟墓”,现如今陈列在展馆中,让世人清晰地看到七三一部队的种种罪行。
在陈列馆不远处就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这里是迄今为止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遗址群。
大门有两处玻璃遮罩的残破的门柱。金成民说:“那是当年日军慌忙撤退时炸毁大门时留下来的,我们现在脚下的每一处路面,以及遗址内所有的房间,都尽量保持了当年的样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感触到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
在金成民和工作团队常年不懈努力下,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日军准备和实施细菌战,是自上而下、有预谋、有组织的国家行为。金成民和工作人员希望,将揭露罪证事实同保护战争旧址结合起来,使其承载记录历史职责,担当祈愿和平之任。
“史料看似只是一张纸、几句话,但在历史面前,就是铁的证据,就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史料本身就是论据,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以多种方式收集、整理、珍藏史料是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也是新媒体条件下必须全方位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调研组里有一位成员,对此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他就是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的孙子,全国政协常委、青海省政协原副主席马志伟。
此次调研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关注东北抗战史料工作和“江桥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在风起云涌的东北抗战中,1931年11月4日,由黑龙江省代省长马占山将军率领中国军民打响了江桥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志伟长期致力于江桥抗战史料收集研究,组织专家学者编写40卷本系列丛书,亲自撰写有关祖父马占山的“三亲”史料文章。他说:“江桥首战,揭开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征程。由于东北抗战的自发性、分散性、艰难性和久远性,前6年的抗战史料收集和研究难度加大,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继续加快推进史料收集研究和遗址保护,进一步推进江桥抗战纪念地的建设。”
一路调研,一路思考,大家感受到,史料的教育作用比空洞的说教更入脑入心。
这一点认识,在位于大庆市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也得到印证。
该馆外观酷似“工人”二字,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馆内以介绍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为主,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那段“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详细记载。馆内还悬挂着不少王进喜说过的话——“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励志名言曾鼓舞着几代人的青春。时至今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追求和科学的求实作风依然激励着后辈。
在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丁伟看来,能够教育人的东西常常是具体的、富有思想启示的,而不是肤浅的、空洞的概念或口号。正如“铁人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这代人心中一样,历史上那些真实、朴实、具体的人和事,才更丰满,更有感染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副院长林野对此表示认可,他说:“要提高对文史资料工作的认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重视抢救性的史料工作,要充满紧迫感,不要让珍贵的史料随时间而消失。”
瓶颈——
可有可无?半路出家?
在青海、黑龙江两省分别召开的座谈会上,来自省、市、县三级政协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的人员到会,与调研组展开深入交流。
会上,部分基层政协同志表达出一些困惑。
由于个别基层政协对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文史资料工作不是硬任务,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还有的地方人员队伍建设薄弱,专职人员少,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的人员多是“半路出家”,经验较少,且受经费、精力、积极性所限,一些抢救工作难以保障时间和效果。
互动交流中,调研组中的不少委员都回忆起老一辈政协同志对待文史资料工作的态度和方法。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1959年在周恩来同志的倡导下开展起来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历届政协领导同志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各级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下,各级政协组织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征集、整理、出版了大量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特点的中国近现代史料,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
进入新时代,文史资料面临新的挑战。当代人如何记录当代事?
调研组在考察黑龙江文学馆时注意到,该馆虽然是今年7月刚刚成立,但在资料收集、策划、布展和社会推广影响方面已经具有权威性,特别是突出展示了黑龙江现代以来的68位重要作家、72位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优秀作家作品,专业性极强,为文史资料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受此启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韩新安建议,推进文史资料建设可持续性发展,在选题策划时要充分考虑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动员社会力量、专业人士、名家专家,力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在开展重大选题、重大课题的史料征集时,需要跨地域、跨专业广泛联合,在坚守“三亲”的同时,使之品牌化。
结合深圳市政协历时数年完成“深圳口述史”的工作经验,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原主席戴北方表示,新时代的文史资料工作大有作为,有为才能有位,文史资料征集首先要做到真实性,真实准确是灵魂;其次要有紧迫感,特别是一些历史见证人年龄大了,要及时安排采访;要发挥实用性,文史资料重在使用,注重传播、分享、交流成果;还要重视社会性,通过发挥政协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编制机构队伍薄弱等问题,加强地方政协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有着多年民族宗教工作经验的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卫元琪认为,文史资料记录过去、服务当代、面向未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延伸。对当前文史资料工作队伍不“专”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充实人才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共识——
更高站位、更大格局
认识文史资料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调研组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为开展好文史资料征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重要方向,也提供了最好的机遇。
近年来,在全国政协的统筹指导下,青海省政协、黑龙江省政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在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青海省政协健全机构,充实力量,把文史资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注重文史工作同党史学习教育、“委员讲堂”相结合,并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扩大影响;黑龙江省政协建立制度规范,把政协委员参与文史资料工作情况纳入委员履职考核内容,积极拓展文史资料工作的领域,把文史资料工作与调研视察、委员学习培训、书香政协建设紧密结合,凝聚起工作合力。
“文史资料的定位,反映的也是政协的定位。”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吕世光表示,文史资料是各级政协委员、社会活动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及爱国人士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要珍惜保护利用好这些资料,启迪智慧,砥砺前行。
“新时代的文史资料工作不能就文史说文史,而要站在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大背景下,以更大的格局来看待文史资料工作。”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刘晓冰表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史资料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关系——把握好政协文史资料和党史、国史、地方志的不同,突出自身统战性和“三亲”特点;把握传统和现代、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文史资料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传统工作,也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工作,目光不应只局限于过去式,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记录好当下,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把握好征集和编辑的关系,在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多说并存,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做好编辑、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发挥好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能。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文史资料中所透露的精神指引,所散发的无言的力量力透纸背,撼动人心。
大家的共识是,文史资料工作深深扎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伟大实践,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认识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去从事这项工作,不断改进薄弱环节,深入挖掘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作用,使之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有力抓手,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记者 刘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