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知”走得更远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1-22 10:26       

倏忽之间,踏上讲台已经22个年头,一路走来,很多曲折。

以教参为纲的蹩脚工匠

大学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教历史。执教之初,奉教参为圭臬,不敢越雷池半步。备课时手拿一本教学参考书,几乎每次都是依样画葫芦,十分快捷,一个晚上就可以搞定几个星期的教案。而后在上课之前只需琢磨一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并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调动学生的情绪。此外,我在导入新课环节颇舍得花力气,后来还写了一篇题为《如何从导入新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论文(其实只是单纯的经验总结),获得了市三等奖。我沾沾自喜,暗自觉得自己很聪明,很适合当教师。现在看来,我当时完全是在舍本逐末。

总而言之,当时的我就如一个蹩脚的工匠一般,教学只是墨守成规。现在想来,我当时的课堂教学受到学生欢迎,无非是因为自己在大学里看了不少杂书,因此在讲课过程中经常能穿插一些逸闻趣事,课堂气氛还不至于沉闷。虽不上层次,但总算有些趣味。20年前在资讯不发达的时代,与其他板着面孔的历史教师相比,我占据了一些优势。现在互联网上知识、课例丰富,年轻教师若想课堂妙趣横生,只需备课时打开电脑多花点儿时间搜索一些信息,便可无忧。

这种模式到高三复习之时,便告失败。第一轮复习时还有教材、教参可依托,尚能按部就班、勉强凑合。第二轮复习则基本无本可依,需要自己整合拓展。这时,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理解之弊端便充分暴露并极度放大。一时之间,我顿觉黔驴技穷、江郎才尽,唯有生搬硬套一些教学杂志上的复习思路,再辅以“题海战术”被动应付。如此一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趣味全无,苦不堪言。

反思:痛苦中寻找路径

经过最初三年的教学积淀,尤其是高三一年的惨痛教训,迫使我思考: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历史教学的真谛是什么?评价一堂历史课又有哪些标准……这些貌似“老掉牙”且一度被我漠视的问题,常常萦绕心头,让我感到无比真实而且十分迫切地想去解决。

白天备课的过程中,我在琢磨;夜深人静之时,我在叩问自己……后来,我将历史教学初步归结为十六个字——“传知解惑,增见广识,培养能力,学会做人”。简而言之,就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和培养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做人。类似的话语虽然早已有人说过,但只有自己悟出之后方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颇有种喜不自胜的感觉。于是,教学中逐渐找到了一点儿感觉,有了一些底气。同样的内容,原来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时已渐渐上升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在这一阶段,我深刻地理解了一句话:痛苦是成长的最好途径。只有在痛苦中,人们才会拼尽全力寻求解救之策。而一旦若有所思、豁然开朗之时,便是质变之际。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后,我第一次真正明白了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多元促进,良性成长

2004年9月,我调入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这次工作环境的变动,给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变原来的独自摸索模式为多元发展模式,从而走向良性成长。

刚调入衢州二中时,我就有幸参加了浙江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初出茅庐的我,选择了一些平时颇有素材积累的内容,希望在初次亮相中展现出自己的风采。精心准备之后,我满怀信心地在教研组内上了一节公开课。在教学中,我几乎不加甄别地把所有材料都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整整一节课,自己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

评课之时,我受到教研组内众位师长的猛烈“炮轰”,最突出的便是材料的取舍问题。因为穿插了太多与本课主旨无甚关联的材料,致使课堂结构十分臃肿,严重破坏了课堂的内在逻辑之美,看似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实则信口开河、离题万里、不得要领……

自我感觉良好的我,刹那间似乎被一瓢冷水浇了个透心凉。但正是这种看似毫不留情的点评,如醍醐灌顶般一语惊醒梦中人。痛定思痛,我真正领会了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在于把住教学之魂。只有以此为标准取舍材料,方能驾轻就熟,开合自如。否则,遇到稍有价值之材料便不忍割弃,反而会破坏整体之美,甚至严重背离主旨,得不偿失。短短一两周,对我而言却恍如隔世。因为,经历这一小段非常时期的特殊磨炼之后,我的课堂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读书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无论风霜雨雪,几十年一直坚持主动阅读的教师并不多见。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还算比较喜欢看书,也看了不少书: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等等。大师们以如椽巨笔,勾勒出一幅幅宏大而又清晰的历史画面,使人“神入历史”之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何谓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问题。透过他们的真知灼见,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专业阅读,反观自己,才发觉以前自己看书太杂、太浅、太俗,大抵属于一种消遣性的阅读,至于专业研究则根本无从谈起。

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随着对历史学科认识的加深,我越来越强烈地觉得自己在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科面前真的是一无所知。但正是因为一无所知,所以要奋力求知……从这个角度说,无知促我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