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北京各高校师生齐心协力,发挥优势,组团战“疫”。科技团、支教团、志愿团、宣讲团……师生们行动起来,慎终如始,为坚持不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支教团在线播撒知识的种子
为了支援偏远地区教育,发挥青年学生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研究生支教团,团员们在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新疆、云南、四川等地方授课教学,常年坚持为教育薄弱地区送教。疫情期间,地理空间的阻隔也断不了支教团志愿者们对学生们的牵挂与责任,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助力打好战疫“团战”。
去年9月,支教团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承担起高一和高二年级英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任务。受疫情影响,兰坪民族中学于3月初开始通过“全景学习平台”在线应用进行授课。根据学校的安排,负责地理课教学的支教团成员杨倩灵参与到线上教学工作中。杨倩灵说,网络授课前期遇到了不少困难,她担心一些同学家里没有相应的电子设备和稳定的网络,可能无法参与学习。经过学校协调解决问题后,她终于通过网课和同学们见面,而这也成为杨倩灵一天中最大的期待。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地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
在四川省江安市支教的毕原悦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教学任务。距离高考仅剩一百多天,她所教的高三年级学生需要在早晨6:50便开始一天的学习,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的时间主要进行答疑指导。为了满足高三学生的备考需要,在线自习、老师答疑、多平台齐上阵都成了毕原悦的法宝。硬件设施和网络信号不稳定,她就在多个线上平台换着教学;网课不好写板书,PPT可能达不到效果,她就用多种方式展示解题过程,比如将运算过程写在纸上后再拍摄给学生看,或是开启另一台设备为同学们直播演算过程;担心课后学习效率不高,她一方面联系学生家长,一方面用好网课平台的打卡和作业本功能,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教学。
“好好给学生们上好课”,这是支教团成员们的初心,也是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给学生们最有力的承诺。成员们希望,被疫情阻挡了脚步的同学和老师们,都能够在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日子,平安地回到校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讲团自述战“疫”青春故事
在北航,有一群“90后”青年研究生宣讲团火遍校园。在疫情期间,宣讲团成员们线上开讲,围绕“同心抗疫 北航担当”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在团结抗疫、共度时艰的日子里,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榜样和身边的感人故事。
宣讲团成员刘鸿志深情讲述北航科研团队、社区等群体和师生们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做出的努力,讲解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体现出的制度优势。“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不能奔赴一线,那就在后方做出一点贡献,所以我加入了宣讲团,想把北航人的抗疫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刘鸿志说。
“你知道凌晨3点时,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室外温度是多少吗?”这场疫情给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9级研究生穆泽答案。作为社区党员突击先锋队的一员,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他多次深夜值守,奋战在基层防控一线。他经常在小区门口值夜班,一值就是整整10个小时。现在他知道,乌兰察布凌晨3点的温度是两层军大衣都抵挡不住的寒冷,但一声“辛苦了”就是能让心中回温的暖流。穆泽将自己的故事作为宣讲团材料,讲给更多的青年学生听,让无数青年学生感动。
“宣讲团讲师的分享使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再次认识到作为一名北航学子、中共党员的担当和责任。这个春天是全国人民共抗疫情的春天,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可以尽自己的力量为抗疫做贡献。榜样就在眼前,我辈也将砥砺前行。”在线收看宣讲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高天艾表达了自己的感悟。更多的学生们也表示,这样的宣讲太励志了,要向这些榜样学习,不负青春!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团攻破技术难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北京理工大学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战。
在疫苗研制工作方面,学校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黄渊余研究员团队与校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论证了“信使核酸(mRNA)疫苗研制”项目。该研究计划利用信使核酸直接表达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1蛋白的ACE2受体结合片段(RBD),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病毒感染。该项目于近日完成了首个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出良好的S1抗体效价和耐受性。
在抗病毒药物研制方面,学校生命学院、医工融合研究院积极与俄罗斯专家合作,开展“抑肽酶喷雾剂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研究”。该药物可以直达病灶,抑制病毒复制,对人类呼吸道病毒有广泛的作用范围,效果显著。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也开展了“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小核酸药物研究”,该项目拟筛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 RNA的小核酸(siRNA)药物分子,该小核酸基于RNA干扰机制可精准抑制病毒RNA翻译成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和生存,达到治疗目的。
在病毒检测技术方面,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依托长期从事空间生命科学载荷技术和仪器研究的优势,开展“多样本大通量病原微生物快速筛检技术研究”,该项目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需求,将核酸磁珠提取、等温扩增与可视化检测技术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实现病毒核酸的提取及扩增与检测的自动化、一体化。
在应急医疗装备研发方面,机电学院根据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求,与企业合作组织论证项目《应急建设集装箱式医疗单元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设计并开发可重复使用的模块化装配式集装箱式医疗单元,可实现与移动CT、移动P3实验室和检验设备的对接,并可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隔离要求以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进行迅速调整,有望形成应急集装箱式医疗单元产品。疫情当前,一支支北理工科研突击队奋力前行,用坚守岗位的决心和脚踏实地的科研初心,肩负使命,戮力破“疫”。
北京语言大学志愿团书写青春答卷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北京语言大学也有这样一群学子,他们奋勇当先,不畏艰难,为疫情防控贡献青春力量,在志愿抗疫的一线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
随着国外疫情蔓延,国内继续面临着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为了守护全国人民苦斗两个月有余的成果,多位来自北语的志愿者发挥自身小语种的优势,参与到疫情防控语言翻译志愿项目中,帮助在华及来华外籍人士解决语言上的障碍,为防疫抗疫注入来自北语的力量。
18级西语系学生周序然担任了为外籍人士翻译防疫相关文件的任务。在志愿服务的每一天,他都是活力满满。然而,翻译工作也是有压力的。“因为需要翻译的是给外籍人士阅读的文件,所以得保证每一个用词都表意准确,这不仅有利于外籍人士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也是一面体现中国风貌的镜子。”为此,他认真耐心地翻译每一个句子,遇到一些专业而高深的词汇时,他就主动查阅相关材料,请教同学和老师。他觉得,这段志愿服务的经历对他的人生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17级国际政治系学生刘中原在参与疫情翻译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远程在线翻译工作的重要性。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她需要及时响应,并在翻译沟通时保持耐心。进行远程线上服务,手机和电脑就是她的“阵地”,她需要时刻绷紧神经准备着,片刻不离。“线上待命,随叫随到。有时候自己的生活节奏会被打乱,但一想到能用自己所长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出一份绵薄之力,承担青年使命,我就激动万分,终生难忘。我为祖国骄傲、自豪。”刘中原说。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北语志愿者用语言架起爱和沟通的桥梁。一份份文件译稿,一次次耐心沟通,都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风采、青年力量。
记者 苏珊 综合整理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