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逆行者”是怎样炼成的疫情引发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考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4-22 14:52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广大医护人员冲锋在前,成为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这也点燃了青年学生的学医热情。这次疫情为医学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有志从医的人需具备哪些素养?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什么?权威专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解答。

医学人才在规模和结构上有缺口

在这次疫情中,大量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竭尽全力共同遏制疫情蔓延,这些“逆行者”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赞扬,同时引起了人们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翟双庆、焦楠等人撰文指出,本次疫情暴露出医护人员存在着“规模和结构上的人员缺口问题”。文章将经合组织(OECD)2017年统计的中国及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执业医师数量进行对比,根据统计推断出,“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也是相对不足的。”该文同时还指出,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对医学与医学教育必将产生大量需求。

“在面对突发疫情时,不仅暴露出临床与护理的人才短缺,公共卫生与预防学医专业、以及中医药相关专业人才缺口更加严重。”翟双庆等人认为,医学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也特别突出。他们分析原因时指出,除了公共卫生处于用时急、不用闲的状态,致使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甚理想之外,在招生中也体现出一些不合理现象,如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大,报考人数多,分数也高。而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社会吸引力弱,造成公共卫生等其他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专业设置数也相对少。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长马超也进行过深入分析。马超指出,这次疫情凸显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优秀医学人才,其中既包括临床医学人才,也包括从事药物研发、器械研发方面的研究型人才;二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够健全,从教育层面来看,仍需高校医学专业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力度,并且要在提高育人质量上下功夫,培养更多的公共卫生领域卓越人才。

医学院校须加强防疫知识培训

在分析疫情启示时,马超指出,医生公共卫生知识相对欠缺,也是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凸显的问题。“从这次疫情来看,前期有很多医院的医生被感染,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一些医生公共卫生和防疫知识相对不足,也反映了学校在相关知识培养上的不足。”

翟双庆等人也持有与马超同样的看法。他们认为,疫情突发的情况下,不仅显露了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同时更暴露出部分医护人员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应急处理等相关能力较弱。事实上,不少专家都有类似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社会民众包括医护专业人员,对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普遍存在着意识不强、科普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而医护人员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医学院校,在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中,无论临床医学、护理学还是中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都很小,导致从人才培养环节,即出现了知识与能力体系的缺失。”翟双庆、焦楠等人在文中也指出了医学院校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上的这一不足之处。

在马超看来,弥补医护人员相关不足需要从医学院校开始,要有意识地加强所有学生公共卫生及传染病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和培训制度,定期对在职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据悉,为完善公共卫生人才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社会民生需要,2020年,国家已经扩大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并且以培养专业学位为主,在相关培养环节上加大改革力度。

合格的医学人才应是“多面手”

家住东城区的魏女士,女儿今年读高二年级,孩子一直考虑将来报考医学院校,看到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的担当和作为,全家更加支持孩子的理想了。“以前是觉得学医好就业,有技术并且收入也不错,今年我们对医学人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魏女士告诉记者,在对医生、护士的职业有了深入认识之后,他们也担心孩子究竟是否适合学医,更想知道学医的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小蕊有着多年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经验。她认为,对于有志于学医的学生来说,首先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感兴趣。此外,还应该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有时候还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和心理上的关怀。”马小蕊说,正因为如此,医学类学生除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心理学、伦理学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

在马超看来,医学专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忌讳“短平快”的培养方式,一般学制相对长一些,分数线也比较高。医学人才尤其是医生必须是“多面手”,在学校期间要通过培养提升全面素质,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马超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例说,学生们不仅要具备广博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知识基础,还应该掌握细菌、病毒等相关知识。他举例说,气溶胶和飞沫是怎么传播的涉及物理和化学知识,病毒的起源、变异包含了生物知识,病人是如何被传染的又涵盖了社会学知识。“因此,医学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及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当然还有社会学、法律学、少数民族和宗教知识。”

医学人才培养要扩规模调结构

汹汹而来的疫情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带来诸多思考,防控工作也给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不少借鉴。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什么?对此,专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翟双庆等人在文中建议,国家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扩大医学教育规模,并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药学、养生康复等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合理引导并重视不同人才在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类型人才。

针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翟双庆等人建议增加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开设数量,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增加专业博士学位点设置的同时,也鼓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专业博士攻读公共卫生类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同时,以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调整医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医学类专业中,增加公共卫生类课程比例,提高医护人员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增加中医疫病学、“治未病”学等相关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优势。

此外,他们还建议加大“医教协同”政策力度,在将如何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医学生培养重要内容的同时,还要理顺体制机制,打通教育主管部门与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规培生(医学规培生即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的定位,将规培生、实习学生真正视为医疗队伍的一份子,培养好这支医学生“预备役”,使其关键时刻能够顶上去。

记者 赵艳国

来源:现代教育报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