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新学年,不一般的新气象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9-03 09:01       

花环重新围绕在校园的门口,白色的测温棚开始每日消毒,红绿两色路径指示条分外鲜亮,饮水间、卫生间门口贴上醒目的一米间隔线,广播在试音,课桌椅已调试平整,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又开始闪烁和跳动……

学校的大门重新敞开——开学了!

这是学生时代的又一次开学,却是那么的充满希望与惊喜。因为这一刻,同学们已经等待了8个月。正如北京中学高三学生王子麒所说:“尽管这8个月老师同学在‘云上’朝夕陪伴,但我们仍想念上课时老师板书的样子,下课走廊里同学喧闹的身影。”

从这一刻开始,“手把手地指导”又成为现实。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学生约40万人回到校园,自8月29日以来,北京共有151万中小学生分批返校。

重归校园的第一课,老师们想讲些什么?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在这个开学日,本报记者奔赴北京市各中小学校的开学现场,感受新学年的新风新貌。

一碗饭有多少米——一个关于节约的故事

点朱砂、正衣冠、带红花、云上拜师礼。尽管各个学校的开学礼各有特色,但记者注意到,“勤俭节约”成为不少中小学校新学期教给孩子们的第一课。

9月1日一早,分司厅小学六年级学生高茗扬就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了。开学前两天,他还有些“近乡情怯”,有少许“开学综合征”,可这一刻,所有的紧张都化为期待,尤其是自己还成了班级的“节粮小卫士”,和其他5个小伙伴一起,在“节水”“节电”“节粮”方面各司其职,正式上岗。

六年级学生周莹也是“节粮小卫士”,她和高茗扬一起,在同学们中午吃饭的时候分发菜品,提醒同学们“勤拿少取”,不浪费每一粒米饭。周莹的班主任茅矛告诉记者,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就组织同学们轮流担任“节约小卫士”,并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将同学们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成为一份“报告”。进入高年级之后,茅矛发现,课间一些同学会用包装袋盛满水做成“简易水枪”泼来撒去,玩得开心却浪费了水资源。他就利用班会谈心的形式,让孩子自主调查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此后,这种“不文明”的玩闹方式再也没有发生。

一碗饭里有多少米?全国每人节约一粒米等于多少碗饭?在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节约”的理念化入了每个课时。记者了解到,新学期,史家学校依然将勤俭节约的教育贯穿在各学科的课程和活动中,一堂数学课对“一粒米”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进而引申出一餐一饭努力做到零米粒,净盘惜粮的重要意义,通过勤俭节约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博悟课程是史家胡同小学的精品特色课程,新学期,老师再次从文物入手带领着学生以现场上课的方式,向学生讲述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勤俭节约,从古人的智慧中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与节约相对应的,是环保。在府学胡同小学,开学典礼上,三位学生代表展示了自己利用最常见的矿泉水瓶、卫生纸卷和废旧纸箱等可回收垃圾,制作而成的多功能笔筒、工艺小灯笼和创意小风扇,迎来了师生的喝彩。

新学期,天坛东里小学则把“节能环保”的理念编成宣传画、儿歌等,无形中让师生们节能源、爱环保。

石榴花开——一个关于大爱的故事

同样是9月1日,在海淀区石油二小的校园里,几棵疫情期间栽种下的石榴树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成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在石油二小的校园里,记者听师生讲述了“石榴花开”的故事。

爱国、团结,这些平日同学们并不陌生的主题在不平凡的2020年有了新的寓意,校园里的石榴花就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今天,这些经历过大风、冰雹洗礼后的石榴果树,和老师们携手迎接同学们的到来。

“今年秋季的开学环节,我们通过挖掘石榴的含义,结合不同年级分批次开学时间,根据学生的接受层次设计了三次不同的开学典礼,寄托了三种不同寓意,也包含了三种教育内容。8月29日一年级新生开学主题是‘石榴树的新家’,石榴树很快能适应新的环境,引申到一年级同学要懂得爱学校、爱集体、爱老师、爱同学,培养良好的习惯,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而今天面对五六年级同学时,我更强调了热情,石榴花开的火热,和他们讲爱党爱国、爱英雄,因为他们长大了,能为祖国做一些事情;二三四年级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树立对与错、是与非的观念更重要,我会为他们讲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校长焦富娟告诉记者。

“校长讲话中提及的抗洪抗疫英雄们无私奉献,自己却不求回报,有的甚至为援救他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认为他们很伟大。我想,小小的石榴花正代表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快速适应,坚强地生存、开花结果,更代表着劳动人民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石油二小六(5)班学生刘云天说。

“更难忘,杏林白衣舍生忘死,万千百姓守望相助,人间之希望生生总无息,千载之华夏鸿辉长光明,日升月落间谱写出生命的曲,山川大河也共鸣着大爱的歌……”在北京市166中学,四位学生代表共同朗诵了高二学生朱雨琦的原创诗歌《金秋颂》,抒发了回归校园的学子们决心在追梦路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迈气概。

“疫情下的中国闪耀着光辉,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大国担当让我们骄傲、让我们自豪,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和富有青春活力的你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这种热爱我想首先是一种认同,认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同绵延千年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在面向全校的“开学第一堂政治课”上,166中学政治教师赵文峰如是说。

自主学习——一个关于创新的故事

新的开始,孕育着新的生机。8个月线上学习的实验之后,新学期,线上线下教学如何融合共通、高考指挥棒如何发挥作用是不少学校共同的课题。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二学生李鹤瑶发觉,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刚开始居家学习,会受到家中各种因素的干扰,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后来就学着做日程规划,尝试手机中的时间管理软件,逐渐提升了学习效率。”

课程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北京十一学校智造中心主任范博昭表示,借着疫情的契机,各科教师都在探索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新学期回到校园后,针对研究性学习和高端课程,学校正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制作成网课,供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自主。

在北京一零一中学,线上自主学习的成果之一是学生们自主设计了一场“开学典礼”。从策划、主持、节目设置,到灯光、视频制作等,都由高二年级部分学生完成。

高二学生蒋赋恒负责策划主持和朗诵环节。她说:“我们希望,疫情过后,大家重聚在校园时,能以一种全新面貌展现学校风采,也想在其中添加一些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巧思。”

“这次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诗朗诵,排练时都是学生主创在指导我。学生需要老师做什么,我们就给他们提供。事实证明,同学们的能力都很出色。”高一年级组长张萌说。

新学期,北京一零一中学还将创新“一体化”学习实践。开学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英才学院荣誉院长陈左宁为英才学院揭牌。英才学院院长陈争表示,对于学有所长的孩子,一体化的混龄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英才学院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手,致力于培养响应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人才。

针对国家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学生,北京市十一学校在新学期开设“人工智能”高端课程。课程深度结合数学建模和信息技术,从数学模型、数据结构、算法等方面针对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展开系统研究,帮助学生从高中基础课程学习到大学研究性项目学习的过渡衔接。

新学期,在火热的校园中,美好的希望正在发芽、拔节、生长。(姚晓丹 唐芊尔 周世祥)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