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11-12 15:05       

人民网长沙11月11日电(记者 孙竞)作为第55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主论坛之一,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论坛日前在长沙举行。论坛汇集医学和教育学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围绕高等医学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未来发展进行研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处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节点上,需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深刻反思,重新审视未来的医学教育如何更加积极地应对新挑战,明确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改革创新什么。

我国医学教育取得长足进步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中,医务工作者的优异表现,显示出了我国医学教育这些年发展的成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指出,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医学教育投入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医教改革不断进步,认证制度初步建成;专业学位制度发挥了激励作用;医教协同再发合力,医学人文得以强化。

今年6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无条件通过”成绩正式获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国际认可。

柯杨表示,在看到我国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亟需改进的问题:一是医学教育地理差别很大,仍然有很多发展空间;二是教学方法仍陈旧落后;三是教学与科研,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不平衡;四是学科发展不均,儿科、全科等发展不均等;五是学科综合性待加强,需要推进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

“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还不够,重预防、轻临床的传统思想仍然存在。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应该着力增强公共卫生和临床的结合,尤其要进行传染病教育,注重实践基地发展,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柯杨说。

疫情以来的医学教育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原校长吕兆丰认为,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学教育的反思,应该从正反两面进行,“教育是系统性、长周期的事情,不能简单地只反思一个点,而且不仅仅要反思问题,也要对成功的点进行反思。”

“我们应该尽快弥补医学教育的严重缺位,认真提炼总结,将支援武汉、逆行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事迹整理出来,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事业责任心和职业精神。” 吕兆丰说。

他强调,医学教育应该尽快找出生物医学等基础学科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没能及时跟进的原因。要认真反思临床医学学科在分化和融合中的发展问题,不能让临床学科无限制分化,否则医学教育在临床上就没有学科基础。要认真反思社会需求变化与预防医学学科吻合度的问题,重新界定预防医学学科,把预防学科集中到对疾病的预防上来。

针对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广西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仇小强谈到,不仅预防医学专业,临床以及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加强对疫情的敏感性和责任心。在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治病救人的医疗水平之外,要加强疾病预防、促进健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实际工作有明显脱节,要将公共卫生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差距和短板尽快补齐。” 仇小强提到。

吕兆丰同时呼吁,扩大临床医学生的培养规模,在保持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保证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公共卫生人员。

以更高站位发展高等医学教育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林蕙青提出,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要牢固树立“国家战略”意识,担负起时代使命和责任,以更高的站位、更长远的眼光布局、建设和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树立大健康理念,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卓越医学人才;要以问题为导向,科学把握改革创新的前进坐标和发展方向,实现教育内外协同发力。

“面对未来,医学教育不应回到疫情发生前的教学状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宁夏医科大学校长孙涛谈到。“首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教育教学的新形态;其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规模一下子铺开了,智慧教室得到了充分利用;第三,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质量革命正在发生,形成了管理、教学、学习的新生态。”

中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陶立坚强调,本科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础阶段,要厚基础、重能力,守住基本的价值观。他认为,面对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以及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一定要打牢基础桩,坚守医学基础教育,拓展医学基础教育内涵,重视公共卫生知识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加强对感染病学等学科的重视和回归。

对于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柯杨提出了几点建议:要适度扩大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规模,增加医师供给数量;加强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强化案例教学与三基培训;加强人兽共患传染病教学,提高医学生的认知水平;加大微生物实验教学的投入,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利用线上资源、虚拟教学AI的场景应用,在有限的医学教育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开发;改革医学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引导高校形成临床能力和教学能力。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