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合肥 让城市迸发青春活力 ——以南淝河为例关于做活合肥水文章的调研报告

来源:网络 作者:民建市委课题组 发布时间:2022-03-16 17:52       

一、调研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之魂。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而居。滨水之地,往往商贾云集,产业兴旺,文化繁荣,如南京秦淮河、上海苏州河、南通濠河、宁波甬江……反观合肥,则相形见绌,引以为憾。

有人说,合肥“无水”。事实上,历史著名的逍遥津之战,南淝河和逍遥津就是运兵水道和渡口,而著名的淝水之战之淝水则是合肥护城河的源头。如今,城区除了拥有南淝河、二十埠河、板桥河、十五里河,以及依傍巢湖之外,还有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和即将开通的江淮运河等现代水利工程。合肥不是“无水”,而是我们关注不够、站位不够,发掘不够、提升不够!

以南淝河为例,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作为合肥城市框架的主动脉和中心城区的主干河道,其滨水休闲空间发展是构建美丽合肥的重要依托。发挥南淝河的综合功能,提升南淝河的环境品质,既是合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南淝河概况

(一)南淝河自然条件

南淝河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大潜山余脉南麓,是巢湖水系第二大支流,有排洪减灾和舟楫之利。南淝河流域有董铺、大房郢两大水库,有四里河、板桥河、史家河、二里河、二十埠河、十五里河、店埠河、长乐河等八条支流,于施口注入巢湖,全长约70公里,流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承载着合肥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见证着文化名城的历史变迁,是合肥的“母亲河”(见图1-3)。

e06419dbc934ab4678ff674adb1ff0d.jpg

(二)南淝河文旅资源

南淝河周边自然及人文资源优渥,由北向南,沿线城区有庐州公园、环城公园、逍遥津公园、杏花公园、龙栖湿地公园、大圩生态旅游景区、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等若干大小公园。目前,合肥市常住人口约93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00多万。随着历史的演进,合肥逐步形成了巢文化、吴楚文化、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

南淝河大致分为四段:第一段即上游,从董铺水库到合作化路北路,此段植被较为茂密,人口较少,交通联系孱弱,但自然环境和水质较好,属于自然风格段(见图4和图5)。第二段即中上游,自合作化路北路至当涂路,此段位于合肥市区中心地段,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历史文脉深厚,属于城市风格段(见图6和图7)。第三段即中下游,自当涂路至合肥绕城高速,此段工业用地较广,交通较为便利,沿岸多工业码头,属于工业风格段(见图8)。第四段即下游,自合肥绕城高速至巢湖入湖口段,此段水质较差,交通联系弱,属于农田风格段(见图9)。

053bfe39d724cd2d3d6fe46552e2ba0.jpg

二、南淝河改造提升意义

过去所谓“人穷志短”,对南淝河的要求仅仅停留在防洪安全上。如今合肥已经进入万亿俱乐部,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在此落地,对城市品质的要求、生态的要求、文化的要求已不可同日而语。

1.南淝河改造提升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对南淝河综合治理和提升改造,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的具体举措,是城市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城市繁荣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抓手。

2.南淝河改造提升是满足生态网络构建的现实需要。作为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对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南淝河串城连乡,是蓝绿空间向两侧渗透的生态载体,对构建整个城区生态网络工具和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共同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3.南淝河改造提升是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南淝河穿越城市人口密集区,周边人民群众需求旺盛,有着强烈的愿望。提升两岸环境,构建宜人休闲滨水空间,以提高人民群众对母亲河的获得感和认知度。这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4.南淝河改造提升是展示合肥文化记忆的良好载体。南淝河特别是穿越主城区段两岸集聚了像古逍遥津、包河、九狮桥等历史遗迹,流传着合肥许多历史故事。通过南淝河改造,将这些历史文化展现出来,也是构建文化合肥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南淝河滨水空间存在问题

近年来水质大幅提升,所属区域极为重视,纷纷谋划利用河道及两岸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场景及产业发展区,局部景观再造和乡村旅游如火如荼。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南淝河逐步成为城市的纳污通道。受天然径流的变化及上游水库拦蓄的影响,南淝河河道常年断流,加之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排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南淝河水质便日渐恶化,下游尤甚。近年来,南淝河治理力度加大,南淝河水质实现国控断面连续达标,但距离全流域达标还有一定距离,如部分旱季污水溢流污染南淝河、河道缺水、水动力容量脆弱、雨季时沿岸排河污染、水体未形成完善的水生生态系统等。南淝河水环境治理和改善任重道远,末端截污、源头治理和流域治理仍需进一步推进。

此外,由于两岸滨水空间不断被开发利用,穿越城市建成区的滨水空间不足,局部建设甚至紧邻河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见图10)。南淝河承担着我市的行洪功能,防洪压力重,为避免城市内涝等灾害,防洪标准需再提高,生态涵养功能需再加强。

(二)公共设施问题

相较于国内其他滨水休闲空间的成熟发展,南淝河滨水空间的公共设施存在诸多不足(见图11),滨水空间资源被挤占,未得到充分利用,环境、人文品质有待提升。南淝河滨水空间开发未有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段及下段交通不便,沿河路与城市干道不连续,慢行道系统缺乏;供排水设施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老化,文化基础设施不全,休闲游乐功能不足等,整体存在看不见、到不了、停不下、玩不了、记不住等问题。

(三)地域文化问题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特性的文化积累的存在形态。南淝河沿岸遗存下来的文化资源众多,有古建筑、古碑褐、民间祠堂、寺庙等,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文化挖潜不够,城市文化内涵不彰显,沿岸多数地段地域特色不明朗(见图12),元素不够丰富、不具代表性,未表现出南淝河的沿岸文化,游客在参观游玩的同时,难以感受潜隐其中的悠久历史底蕴,典型表现为对母亲河的认同感不足,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

(四)河岸景观问题

南淝河作为连接巢湖的重要水上纽带,其河岸景观设计的优劣对提升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质量影响颇深。南淝河沿岸部分地段存在住宅挤压河道空间、现有涉水工程破坏绿地完整性、部分绿地存在对外展示不够、公共空间局促或亲水性不足、滨水绿化过密且观赏性差等问题(见图13),景观缺乏统一设计,贯通的绿色廊道未形成。

此外,南淝河沿岸大部分地段植被杂乱无章,甚至土壤裸露,易造成水土流失。此外,已有的植物层次单一,多缺乏当地特色,更无色彩季相变化和分段主题,故其风貌不佳(见图14)。

666d9d19c6c711eb6de68a078da463d.jpg

(五)水和城市融合问题

水和城市联系不够紧密,水和城的衔接缺乏有机过渡,沿河产业培育不足,经济功能没有彰显。一是特色商业业态缺乏,如轻时尚休闲配套、文化创意产业等,无“业”的滨水空间活力不足。二是产业能级不够。水是城市生命线,滨水地带往往是孕育新产业的地方。以上海黄浦江为例,滨江金融产业、商旅文产业集聚,形成富有活力的岸线新兴产业生态圈。但是,南淝河滨水“黄金带”作用发挥不够,新兴产业布局不足,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能级较低。

(六)统筹协调管理问题

缺乏系统性顶层规划,“多规合一”还有待加强,规划效力还有待提高。一是南淝河滨水空间打造和水环境治理缺乏统筹协调,治污、防洪工程项目景观化不够,岸线断点未打通,滨水廊道串联性、连续性不足;二是滨水空间打造和城市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在一些关键节点用地功能方面存在待商榷的地方,规划不够严肃;三是各区县衔接缺乏统筹协调,南淝河涉及肥东、庐阳、瑶海、包河、蜀山等多个区县,相互孤立,分段治理、建设,进度不一,上下游缺乏通盘考虑,管理运营方面沟通协作不够。

四、对策建议

南淝河改造提升,要落实新发展理念,环保上要从“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转变利用上要实现单一功能变为综合功能”转变,文化上要带动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真正让南淝河能滋润城市、促进产业、造福人民

1.提升综合功能,把规划做起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管养,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要转变理念,处理好防洪功能与综合效益的关系,充分挖掘河道及防护设施的景观价值、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满足人民群众旅游休闲需要和商业经济繁荣。不要因为3个月的防洪,而放弃9个月水带给人们的快乐!

    统一规划过程中,要贯彻分河段设计理念。上游植被茂密,人口较少,自然风光佳,可以水为脉,以石为肌,推进南淝河亲水步道建设,以厚石铺装或构建洞石景墙,一步一景。中上游历史文脉雄厚,周边有不少具有合肥代表性的景点、街区及仿古建筑群,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应保持其原有风格,在传递合肥特色的历史文化的同时进行适当改建。中下游工业和农业用地较多,拥有现代化的工业风貌和田园式乡村风光,可利用天然的生态资源构建民俗文化体验中心,同时,结合周边闲置的工业厂房,改建成为Loft文创艺术园区。下游注入巢湖,与滨湖湿地公园相接,整段作为农田风格段,打造集乡村旅游、餐饮休闲、都市农业、文化娱乐、主题度假等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聚集地。

2.加大治水力度,把污水管起来。没有环境,就没有持续发展。统筹南淝河水里、岸上各种生态要素及上下游、左右岸,开展系统治理和建设。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人石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形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象。

要加大污水源头管控,不让一滴污水流进南淝河。恢复和增加原有的小型池塘和微景湿地,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保持水岸自然结构,用生态浮岛、生态护岸、水上植物盆景等技术,实现雨水净化,中水循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体生机和活力,维护微生态平衡。不仅发挥雨洪控制、水质净化、水源涵养、地下水回补等天然“海绵”功能,同时也拓展景观空间,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

3.绿化亮化智化,把环境美起来。对河道景观进行统一美学设计。统筹考虑防洪与景观需要,通过设置橡皮坝等措施,提升枯水期水位。顺应水系脉络特征,打通慢行空间桥梁阻隔、步道断裂、建筑挤占等不同类型的断点,加快景观廊道建设和慢系统建设;加强沿线建筑立面统一整治,促进景观风格协调统一;两岸绿化要通透设计,滨水立面要亮化处理、智能化控制;加快美丽河道项目实施,提高支流两岸环境品质,改善市民体验勾画一幅青树翠蔓,参差披拂;鱼水相投,若空游无所依”的美丽图景(出自《小石潭记》),让人们站在岸边看得见水,行在船上望得见楼,寻得见记忆、记得住乡愁

4.集聚高端产业,把经济兴起来依托文旅资源,开发河上和沿岸旅游,提升城市魅力。做好滩涂绿地、大地景观等生态旅游开发,吸引人气;做好水上开发,科学布局游船、码头等水上体验性项目,增强互动性;加强滨水旅游线路组织,开发水上夜游庐州,增加“网红”打卡点

结合旧城改造,重构滨水商业休闲空间,引进咖啡馆、餐饮等年轻时尚商业业态,培育文化消费场景,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商业圈。尤其是要借力已有的核心商业圈。根据南淝河滨水两岸的历史文脉及现状,可以在第二段适度打造商业综合开发集中区。借鉴苏州平江路理事文化街区经验,合肥城隍庙—淮河路步行街段可进行商业的汇接,保留原有城隍庙古色古香之徽风皖韵,构造新徽式步行街的现代风格。在两点之间建设融汇徽州元素的现代风格美术馆、徽州文创园、美食街等。

借鉴宁波聚焦新材料,沿甬江打造科创大走廊的经验,结合东部新中心建设,聚集高科技产业,探索打造双创基地,构建新经济产业生态圈。可以在沿岸黄金地段建造知名高技术企业创新大楼(比如迅飞大楼、腾讯大楼、华为大楼……),打造合肥地标性建筑,展示合肥作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创新实力和新形象。

5.穿越历史时空,把文化靓起来。南淝河两岸集中了众多的老合肥的历史文化资源,留下了许多古庐州的历史印痕。要谋划南淝河文化定位,同步设计文化载体,移步换景,充分展示合肥文化特质,提升南淝河文化品位。通过岸坡建设、文化雕塑小品设计、两岸建筑立面改造,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具体而言,强调景观的个性化设计,可突破形式和功能上的束缚,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设或改造景观节点,对景观小品进行现代化的个性设计,如坐凳、路灯、挡墙、垃圾桶、台阶等。从材质的选择上与合肥历史文脉及当代审美相契合,调节生活气氛,从功能上满足游客所需,从精神上迎合大众审美。同时应用声光电现代技术,讲述合肥历史故事,增加时空穿越感。将庐州、环城、杏花、古逍遥津、包公、青年港湾等公园,板桥、大东门、淮河路、坝上街等文化商区,城墙遗址、马合钢工业遗产、卫立煌故居等历史文化节点,磨滩等乡村旅游,以及人工智能视觉产业港、智慧物流产业基地等现代产业聚居区,串珠成链,打造南淝河美丽的流动画卷。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