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期货来了 猪肉价格还会“过山车”吗

来源: 作者:陈思 发布时间:2020-05-06 12:26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生猪出栏量及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均在50%以上。生猪也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规模近万亿元。近日,证监会批准了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生猪期货上市的申请,意味着我国期货市场将出现第一个活体交割品种。为什么会推出生猪期货,生猪期货的上市对猪肉价格有什么影响?

推动行业健康高效发展

证监会表示,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推出生猪期货是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生猪期货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完善生猪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和助力生猪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际上,生猪期货交易早已酝酿多年。早在1995年,重庆商品交易所就向证监会提出上市生猪期货合约的申请,但证监会的回复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生猪期货交易条件”;大商所自2001年开始进行生猪系列标的的研究;2018年2月,证监会正式批复大商所生猪期货交易立项申请。

2018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生猪品种、饲料、养殖技术、防疫药物和企业回购等方面统一性增强,养殖过程更加标准化,这些都为期货上市做了很好的铺垫。目前生猪期货设计已基本完成,大商所也已先后在牧原股份、温氏股份、雏鹰农牧等养殖企业开展多次模拟交割,不断验证和优化交割流程。经过两年准备,生猪期货交易终于正式获得批准,即将上市。

从推出时机上看,今年是生猪产能恢复的关键一年,猪价高位回落态势明显,但养殖场户利润空间仍为历史同期最高。现阶段推出生猪期货,市场各方承受能力较强,对市场的不利影响有望降至最低。

业内人士认为,生猪期货是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未来生猪期货将为我国生猪产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推动行业健康高效发展。

平抑猪周期影响

从国内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猪肉占比稳步下降。1980年,国内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94%以上,到2000年,禽肉产量大幅增加至20%以上,猪肉大幅下降至65%左右,牛羊肉合计约占13%。随后,猪肉占比缓慢下降,到2018年约占63%。2019年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原因,猪肉占比大幅下降至56%。尽管如此,猪肉价格仍是牵一发动全身,既关系百姓民生,也关系国内经济和市场平稳。特别是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一直比较大,虽然2016年以来国家下调了猪肉在CPI中的比重,但是猪肉价格仍然是CPI的重要风向标。

生猪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也就是所谓的“猪周期”。其形成原因和我国的生猪养殖结构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养猪行业集中度低,且多以散户养殖为主,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并且由于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进入和退出市场都非常灵活,很容易产生追涨杀跌的投机性行为,导致生猪价格常常会出现大幅波动。另外,生猪生长的周期较长,散户多以当年价格来安排来年的生产,产量和市场需求变化无法做到契合,再加上疫病管控的能力较弱,价格常常会因此剧烈波动。

猪周期往往持续四年左右,从2003年到现在,我国生猪价格出现过五次大幅波动,带动其他肉类价格和食品价格的涨跌,影响着CPI的稳定。最近的一次大约是从2014年到2018年,猪肉价格呈现从底部上涨再逐步下降的趋势。到了2018年下半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导致国内生猪产能大幅收缩,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业内人士认为,多年来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不仅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还对整个宏观经济和人民生活形成强力扰动。生猪期货上市后,其价格发现功能将有助于平抑猪周期带来的影响。通过构建公开透明的生猪价格体系,管理层能拥有更加灵活的政策调节空间,抑制通胀、保障民生。此外,通过公开公平的交易平台,养殖户可以更准确的掌握未来价格,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规避猪周期带来的市场风险。大型养猪企业也能通过套期保值操作进行远期利润的锁定,实现先卖后养,规避远期价格下跌的不利影响,稳健经营。

利于产业长远发展

生猪期货上市对于生猪产业长远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发期货表示,我国当前生猪养殖仍以散户养殖为主,但近年在整个市场环境的倒逼下,规模化成为了不可扭转的趋势。一是政策风向作用加大,环保可持续理念不断被强化,养猪准入门槛上升,固定成本投入不断提高,只有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才有机会幸存,散养户逐渐退市,取而代之的是规模猪场和企业集团的扩张;二是消费者更加注重猪肉的品质和安全,生态绿色猪肉颇受欢迎,规模企业,尤其是一体化自繁自养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拥有更加成熟的经验,并且也会得到更加多的监管以及社会的关注,因此在质量管控上更加有保障。生猪期货上市通过期货合作作为标准化合约,能倒逼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保障食品安全。

市场人士表示,开展生猪期货交易,发挥期货风险对冲功能,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生猪养殖户学会运用生猪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用市场手段平滑价格波动,锁定成本、稳住利润,抵御生猪价格非理性涨跌,可以为全产业链筑牢一道金融“防波堤”。

相关企业通过参与期货交易将推动生猪期货有效发挥价格发现功能,为市场提供公开、透明和连续的价格参考,这有利于养殖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同时,生猪期货上市后,期货市场构建了从种植、加工到养殖完整产业链条的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平台,上下游企业可以综合运用玉米、豆粕期货与期权以及生猪期货进行产业链套期保值,衍生工具更加齐全,避险策略更加丰富,有利于产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稳定利润,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生猪产业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与“三农”关系密切,生猪期货上市也有助于在生猪产业推广“保险+期货”等业务创新,并为相关业务提供价格基准,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链接:猪周期

猪周期是猪肉价格涨跌的一种经济现象,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2006.1 - 2009.11(46个月),底→顶→底。2005年猪价大跌,养猪户主动淘汰繁殖能力下降的能繁母猪(减少仔猪,维持生计)。2006年11月爆发了大规模的猪蓝耳病,直到2007年5月国家紧急部署蓝耳病疫苗生产,疫情才逐步得到控制;但这导致了2007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急剧下降,猪肉价格快速上涨。2008年国家大量引进种猪,随后生猪存栏快速回升,猪价随之大幅回落。

2009.12 - 2013.12(48个月),价格变化:底→顶→底。2010年冬到2011年春,部分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叠加散养户退出,饲料、人工、仔猪等成本上升等因素,猪肉涨价。随后养殖户扩充,各路行内外资本加快养殖业投资的步伐,导致供给迅速回升,猪肉价格下跌。

2014.1 - 2018.4(53个月),价格变化:底→顶→底。2014年底,生猪养殖业集体亏损,养殖户淘汰能繁母猪意愿增加。环保政策不断收紧趋严,延长了产能恢复周期。前两个周期除了亏损导致退出的原因,还有疫情的因素;本轮周期既有疫情的因素,同时出现了规模化进程加速、环保政策趋严、国家对高价猪肉容忍度提升等多方面的因素。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