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1月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 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12-17 11:08       
今年1至11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 提前超额完成900万人的目标任务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12月14日,由教育部、人社部、国资委、共青团中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发起,央视频携手国投人力主办的“国聘行动”第二季——“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大型融媒体招聘活动在京启动。继启动仪式当天举行首场线下活动“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走进清华校园专场招聘会”后,“国聘行动”又于12月16日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走进北京大学专场招聘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疫情冲击下,今年的就业工作呈现出哪些新形势新特点?高校毕业生工作找得怎么样?应运而生的新业态新工作意味着什么?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顶压前行,我国就业形势逐步回暖,好于预期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稳就业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首位,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全方位不间断强化就业服务。

“综合统计监测和调研情况看,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逐步回暖、好于预期。”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概括起来讲就是“一增、一降、一升”。“一增”指城镇新增就业稳步增长。1-11月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提前超额完成900万人的预期目标任务。“一降”指调查失业率逐步下降。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曾达到6.2%的历史最高值,随后逐步回落,11月份降至5.2%的年内最低水平,低于6%的预期调控目标。“一升”指劳动力市场活跃度上升。人力资源市场机构网络招聘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市场需求急剧下滑,招聘需求人数一季度同比减少25.9%,目前已经由负转正,三季度同比增加1.1%。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多变、国际经贸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风险挑战交织叠加情况下,就业形势能够保持总体稳定,成绩来之不易。这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具体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得益于经济恢复的基础效应。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复工复产全面推进,经济运行逐季好转,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为就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得益于稳就业政策的对冲效应。力度空前的减税降费稳住了企业、保住了就业岗位。持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鼓励创业创新,支持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拓展了就业增长的新空间。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分类精准施策,强化兜底保障,稳住了就业的基本盘。

三是得益于服务培训的助力效应。创新开展不间断的就业服务,特别是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刻,线下招聘受阻,网络招聘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市场热度,加之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也缓冲了失业风险。

四是得益于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效应。面对困难挑战,各地区、各部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出台一系列政策。企业发扬社会责任,尽量不裁员、少裁员。广大劳动者不等不靠,自主就业创业。

政府通过“减免缓返补”等政策为企业减负,稳住现有就业岗位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一些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困难。今年2月,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费的政策。6月,根据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将阶段性减免政策期限进行了延长,其中将减半征收政策延长到6月底,将免征社保费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同时,新政策规定,2020年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基数下限可以暂时不调整,同时规定今年缴费有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自愿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明年再进行补缴。

新政策出台后,得到了迅速贯彻落实,对纾解企业困难、稳住现有就业岗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截至9月底,阶段性减免三项社会保险费政策惠及企业1129.9万户,减免额9107亿元,缓缴社会保险费616亿元。此外,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减少企业缴费2322亿元,合计减轻企业成本12045亿元。

“这些都是直达市场主体的‘真金白银’,对企业渡难关、稳岗位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说。

当餐饮、旅游业等按下“暂停键”,“宅经济”“云经济”等异军突起,新就业形态吸引了大量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今年1至2月,美团平台就已招聘7.5万名外卖骑手。2至6月,滴滴平台全国新增注册司机107万人。疫情让生活服务、在线教育、线上问诊、远程办公、生鲜电商等新业态迎来新发展机遇。

“电商平台就业、分享经济就业、创业式就业是三种相对成熟初具规模的新就业形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介绍,电商平台就业以某个核心产品或服务为交易平台,在此基础上嫁接各类服务,满足用户一站式需求;分享经济就业依托互联网平台连接服务供给和消费,使闲置劳动力及其技能、经验、专业知识等在碎片化时间中发挥最大价值;创业式就业以创业为就业方式,个人自找项目、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实现就业,其代表人群为“创客”。

人工智能训练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反映了技术不断进步、产业不断升级的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积极挖掘各行业尤其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就业新潜力。

王静,80后,中国人寿广东省分公司客服人员。今年6月,从事客服工作12年之久的她,偶然接触到人工智能训练这个新职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开始尝试。而这一试,就把她拉到了新职业的轨道上。

通过流程梳理、语料梳理、对话设计、数据分析、效果调优等方法,王静和她的同事将服务经验填充人工智能的“大脑”,帮助客户和服务人员解决一些简单重复的问题,减少人工客服的压力。“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尝试AI落地,我很看好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职业前景。”王静说。

“人工智能训练师”是近年来随着AI技术广泛应用产生的新兴职业,其工作是让AI更“懂”人类,更好为人类服务。今年2月,人工智能训练师正式成为新职业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

今年7月,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截至目前,陆续发布了包括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网约配送员、健康照护师、数字化管理师、农业经理人等在内的三个批次38个新职业,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接触新职业、进入新职业。

“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新职业应运而生,反映了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新趋势,折射着发展的新风口。”张成刚分析,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出一批批新职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需求逐渐个性化、多元化,适应新消费需求、带来新服务体验的新业态应运而生。“新职业和新就业形态所代表的新经济、新动能脱颖而出,为中国经济栉风沐雨仍可从容前行提供了底气和支撑。”

线下受阻线上补,线上线下同发力,助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早上8点打开电脑,登录招聘网站,仔细筛选岗位并投递简历,收到回复后,约定时间进行视频面试……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王硕最近的生活常态。

最近一段时间,王硕已在网上投递十几份简历,拿到多个录用通知。“‘线上投递’‘视频面试’,效率很高。最快的一次,从投简历到拿到录用通知,只用了4天时间。”

受疫情影响,大部分用人单位春季校园招聘由线下转为线上,“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围绕就业工作的各环节,教育部相继推出“云招聘”“云管理”“云指导”“云签约”等云上服务。2月,教育部会同9家招聘网站,推出“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以“云招聘”形式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截至9月1日累计提供岗位信息1522万条,累计注册669万人次,投递简历3736万人次;3月,推出“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推动11省896所高校开展网签工作,累计有64.5万人完成网签;4月,组织推出“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累计开展23场直播课,吸引超7000万人次观看……

人社部加大招聘组织力度,上半年聚焦线上,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推出医疗卫生、互联网、电商行业等招聘专场,发布毕业生岗位需求850万人次;下半年突出线下,组织民营企业招聘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活动,发布岗位数据150万,排期50场跨区域巡回招聘会。

今年3月,“国聘行动”第一季启动。截至6月中旬,共有近17000家企业参与,累计向广大求职者提供160多万个优质招聘职位,共计收到求职者简历505万份。9个月后,各部门继续携手,将“国聘行动”第二季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就业工程,共同做好“就业”这篇大文章。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呈现线上岗位发布、网络招聘宣讲、就业创业培训指导等内容的同时,重点做好线下活动,让“国聘行动”走进高校、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走到大学毕业生和求职者身边。

“传统的就业招聘方式人力物力成本高、招聘信息覆盖面小、招聘方式单一、受时间和空间等限制较多,线下受阻线上补,线上线下同发力,很好地破解了这些问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性岗位对“稳就业”“保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扩招”是今年落实政策性岗位的关键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教育、人社、国资等相关部门全面扩招扩募,“特岗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招募17万余人,扩招1万人;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招录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业已录取高校毕业生64.6万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已发布岗位50万多个;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鼓励城乡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吸纳毕业生……截至9月1日,各类政策性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280多万人,同比增加70多万,为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新高。“我们将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启动实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推出岗位拓展、政策引领、优化指导、服务升级、困难帮扶、创业带动、狠抓落实等七方面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说。

11月末全国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达3243万人,超过去年水平,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技术钢筋工,再到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冠军……今年8月,山西省天镇县农民工韩晓东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跨越。

韩晓东曾常年在家务农,后到大同一处建筑工地当起了钢筋工。由于缺技术、少经验,仅凭蛮力的他不是刮破手,就是扎伤脚,最危险的一次差点失去了双手。今年以来,山西省人社厅狠抓“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韩晓东积极参加技能培训,被推选为首届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钢筋工参赛选手。最终,他在240分钟内完成比赛项目,荣获第一名。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服务、加强技能培训等方面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主要包括外出务工与就地就近就业两大方向。人社部探索形成了有组织劳务输出、发展扶贫车间、产业项目吸纳、创业带动就业四条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今年11月末,全国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达3243万人,超过去年水平。“十三五”以来,全国9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

“十四五”期间,人社部将健全就业扶贫政策长效机制,按照“四不摘”要求,保持就业扶贫政策总体稳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就业一头牵着消费,一头牵着供给,保居民就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称,必须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政策供给,强化基础支撑,发挥就业连接收入、支撑消费的重要作用,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有人迎来新工作,有人实现再就业……就业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这是中国经济的坚实根基,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底气。(本报记者 韩亚栋)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