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午,云冈石窟景区风和日丽、草青花艳,在游客服务中心,忙碌了一上午的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静静地铺开工作日记,写下这样一行字:
“这是我人生最难忘的一天,这是对我25年扎根讲解一线的最高褒奖,这是我可以向后辈们夸耀的骄傲……”
工整的字迹,火热的心声,表达的是同一件事:“我为总书记讲云冈”。
时针指向5月11日17时30分,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崔晓霞担任全程讲解,为总书记展示云冈石窟这一人类文明瑰宝的历史与今天。
“激动、不安、忐忑、兴奋,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打开回忆之门,崔晓霞语速有些加快。
“远望总书记高大的身影,我心情特别激动也略有紧张。走近问好后,看着总书记慈祥的笑容,听着总书记和蔼的声音,觉得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十分亲民,心里的紧张感顿时没有了。”崔晓霞告诉记者,从业25年,始终坚持在讲解一线,她早已对云冈石窟的史实故事、艺术文韵了熟于心,可为了尽量全面地向总书记展现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精华与精彩,仍提前对讲解内容再次认真梳理。
崔晓霞介绍,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公元五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代表了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习近平总书记从第1窟开始,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
“第6窟是中国佛像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它保存最好、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美、开凿时间最长、工匠技艺最成熟,留下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在这里讲解时间最长。”崔晓霞结合窟内造像的衣貌特征,为习近平总书记描绘了北魏平城时代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盛况。
“总书记看得十分认真,问得也很详细,特别是关于文物初建的时间、年代背景、文物保护研究等方面。”崔晓霞告诉记者,讲解中,总书记的平易近人和学识渊博给她留下深深的印象。
崔晓霞说,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石窟保护时,她以时间脉络的形式对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进行简要陈述。听她讲到云冈石窟是目前世界三大石窟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佛教石雕艺术宝库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为习近平总书记担任解说的时间虽短,可给崔晓霞留下的难忘记忆很多很多。她告诉记者,自恢复开放以来,景区里面每天都有游客预约参观游览。游客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纷纷高呼:“总书记好!”习近平总书记向大家挥手致意亲切回应,并叮嘱景区工作人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加强引导、控制人流,避免因大规模人员聚集引发疫情复燃。
“总书记那么忙,还记挂着普通百姓的冷暖……”崔晓霞说到这里了,眼中泛起泪光。
20窟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富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特色鲜明、雕饰精美,前些年考古研究过程中曾发现柱础、窟檐遗迹,崔晓霞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细节也十分留意,她都一一解答。
“总书记的到来,对云冈石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更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资深”云冈人,崔晓霞是云冈石窟变化的见证者。她说,这些年,云冈石窟景区的游客人数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由最初的50万人上升到目前的近200万人,随着近期主导参与了若干文化研究项目,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云冈石窟在中华文化相关领域的重要地位与无可替代的价值。“为了让文物走出去、活起来,云冈石窟研究院近年来采用的激光扫描和3D打印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改造,等比例复制了第3窟、第12窟、第18窟,实现了可拆装、可运输,随时可移动“行走”的云冈石窟,便于到各地去展览,让更多人近距离体验云冈石窟的魅力。崔晓霞说:“当听到这个月月底要在浙江大学进行首展时,总书记表示肯定。”
“总书记来云冈石窟视察指导,是对我们的关心厚爱,我深感温暖,倍感振奋。”崔晓霞表示,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期许,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业务、钻研课题,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讲好云冈故事,让更多人真切感悟中华文化、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