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别策划
新冠肺炎疫情中“关上门”的博物馆主动作为,在线“打开窗”,积极在线上为公众提供“云端文化盛宴”,向社会传递大爱,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坚定信念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两会期间,博物馆“云展览”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并就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建言献策。
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今年1月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实体公共文化服务按下‘暂停键’。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和博物馆积极作为,在闭馆防疫的同时,推出2000余项精彩纷呈的在线展览。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上线一批博物馆数字化示范项目,‘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紧急扩增200余个优秀在线展览。博物馆数字文化产品成为特殊时期的博物馆服务新形态,丰富了公众居家防疫期间的文化生活,单月访问量突破50亿次。”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
同时,刘玉珠注意到,作为博物馆核心公共文化产品的陈列展览,以往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展陈形式等方面的限制,策展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实体展览传递给观众的有效信息通常不足20%,另有80%的信息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同时,90%以上的展览属于临时展览,展期在3个月以内,100万人次已是观众数量的天花板。
“疫情期间,博物馆‘云展览’应运而生,崭露头角,广受好评,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作为新生事物,博物馆‘云展览’将从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聚合海量、激发变量4个方面带来重大变革。”刘玉珠表示,“目前,推进博物馆‘云展览’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着‘云展览’总体设计和专项规划滞后、经费保障不到位、技术应用不充分、知识整合生产和传播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为此,刘玉珠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联合研究,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发改委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设立博物馆“云展览”专项,加强博物馆“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引导各地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规划建设中,将博物馆“云展览”作为重要内容。二是财政部门在展陈项目中同步安排“云展览”建设经费,支持博物馆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云展览”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工作,扩大博物馆展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三是科技部支持“云展览”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博物馆传统展览数字化采集,“云展览”知识生产与呈现、知识获取与按需传播、个性化定制与交互式体验,VR/AR/3D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四是宣传、网信、文物主管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支持博物馆与融媒体平台、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推动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共建全国博物馆“云展览”体系。
“云展览”将成为常态化展示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河南博物院于2020年1月24日至3月23日采取了闭馆措施。河南博物院在闭馆期间,为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第一时间提出了“闭馆不闭展,服务不打烊”的服务理念,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推出云参观、云教育、云科普等数字文化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河南博物院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的安排,推出“大象中原”、“人民呼唤焦裕禄”等一批网上展览、虚拟展览,带观众云游博物馆。立足藏品特色,巧妙构思,赋予贾湖骨笛、云纹铜禁等“九大镇院之宝”新的文化内涵,化身防疫宣传大使,在网络、新媒体等平台提醒公众科学防护、共同抗击疫情,传递正能量。联合沿黄九家省级博物馆,开启“云探国宝——沿黄九省区博物馆带你畅游历史长河”直播,历时三天九场520分钟,让近千件国宝与网友相会在直播间,三天的直播中获得了千万级的流量。联合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与央视《国家宝藏》团队合作推出2020央视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以文物为载体,以文艺为形式,讲述黄河故事。推出《中原藏珍·讲述》英文版,向海外推介中原瑰宝的艺术魅力,扩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马萧林说,“网上展览与直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反响,它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搭建了一座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让人们更直观、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深藏于博物馆中的文物,改变了过去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模式,也让博物馆越来越‘接地气’。”
“这次疫情期间的在线展览,特别是直播活动为博物馆开辟了新的展示方式,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展体验,同时也催生出博物馆展示的新形态。这种新的观展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当下受疫情阻隔的博物馆困境,也为以后博物馆开展线上互动打开了新的窗口。”马萧林表示,“未来,河南博物馆将会把线上展览和直播服务作为常态化的展示方式,内容既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也将涉及文物修复、文创产品、古乐表演等直播展示,努力为观众提供灵活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马萧林也对做好线上展览展示工作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线上展览主题和内容要有吸引力,特别要引起年轻群体的兴趣,讲解引导要有逻辑性、启发性,具有亲和力、幽默感,能够激发观众的互动参与热情,线上展览展示要能给观众以现场感,把握好展览流线及文物空间关系。此外,拍摄质量要高,直播镜头的稳定性和网络信号要好,而且每场讲解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
将文物数字化纳入新基建体系
#p#分页标题#e#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青州博物馆副馆长
“疫情推动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方式的升级,加速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文物局副局长、青州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说,博物馆“云展览”等在疫情期间的推出,也是基于多年来博物馆在数字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当下,新基建项目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的数据平台改造传统的工业项目,改造传统的交通项目,改造传统的城市基础项目,把传统的基础设施升级为智能化的交通,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为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工作。但让王瑞霞担忧的是,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最重要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却并没有纳入国家新经济建设体系中。而且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法之人私自采集文物数字信息的情况,并从中牟利,致使国有资源流失的现象。
王瑞霞建议,出台文物数字化的国家标准,使文物信息采集标准统一,减少资源浪费。另外,在国家层面组成专家组对文物资源的产权保护进行研究,出台文物资源产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让文物资源的利用做到规范有序。将文物数字化纳入新基建体系,让文物资源融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建设,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