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可“考古”的遗址公园 再现汉代生活场景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8-27 11:09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可以“考古”的公园正在建设中。这就是路县故城遗址公园。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角,是一座淹没于地下的汉代古城,2016年考古时被发现。这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范围内年代最久远的城池遗址。

2020年,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先行启动区一期工程启动。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在这座汉代古城的遗址上将建起一座公园和博物馆,生动展示路县故城的考古发现、前世今生。公园和博物馆主体将在2022年建成。

还原 故城城墙模拟再现

路县故城遗址是北京系统开展考古的最大规模遗址,目前考古工作还没有结束。规划中的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113公顷,配合考古工作,遗址公园分两期建设。

其中,一期为城墙外的保护区域和核心区的城墙部分(约58.4公顷),古城墙遗址上覆土2至2.5米,种植高大乔木,恢复古城墙轮廓,古城外按照城市公园标准进行永久绿化,实施绿化面积876亩。二期为除城墙外的核心区域(约29.5公顷),古城内以考古初勘结论为依据,采用种植容器苗和装配式木栈道、玻璃栈桥等方式,随考古挖掘进度移动,营造互动式考古体验。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团队介绍,在对遗址公园进行全面的勘察后,他们确定了遗址公园的设计策略,也就是“筑城、溯源、理水、展绿”。

所谓“筑城”,是基于保护文物原则,采用堆土模拟故城城墙,恢复城内路网,在城墙顶上列植乔木,凸显古城轮廓。“溯源”,是全园以百姓之城为理念,充分展示考古成果。利用高参与度的主题场地,汉风古韵的小品、构筑物等展现汉代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场景。

“理水”是将遗址公园内丰字沟水系与南侧行政办公区水系贯通,结合旱溪解决园内的排水,增加园内滨水体验;未来丰字沟端口与减河连通。“展绿”,是利用微地形、旱溪、高低草地、生态绿岛来打造多样的植物空间,保留现状大树,营造四季特色景观。

市园林绿化局规划发展处刘明星处长介绍,以“百姓之城”为理念,公园设置了古城遗址展示区、护城河遗址展示区、文化互动区、滨水景观区、文化游赏区五个区域,充分展示考古成果。

绿化“汉代植物”筑起城墙树阵

当前正在进行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现行启动区一期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人员利用渣土和建筑垃圾,堆叠出了蜿蜒起伏的微地形。栽下的景观树错落有致,树下覆盖着百日草、假龙头、千屈菜等乡土地被。一条用来汇聚雨水的旱溪在林地边蜿蜒,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和蓬勃生长的野草,让这条近自然的河道充满了野趣。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座遗址公园绿化建设最特别之处在于树种的选择。”项目负责人介绍,在保留现状大树的基础上,首要选取华北地区自汉代就有记载并有文化内涵的植物作为园区骨干树种,例如国槐、银杏、白皮松、海棠等,这类景观植物的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场景,营造汉代历史氛围。

另外,城墙树阵是公园景观建设的一大亮点。所谓“城墙树阵”就是在城墙上覆土种植国槐树阵,以三排国槐树阵为骨干,局部树阵替换为油松,保证冬季城墙轮廓,结合现有地形种植条件,搭配春花花灌木、秋色叶树来点缀城墙,强化四季城墙效果;以植物形态强调城墙形状,并在缓坡处种植浅根系的低矮植物,增加景观效果。

遗址公园紧邻市政道路,将在场地外围种植连绵的高大乔木打造林荫效果,起到与市政道路视觉隔离的作用。遗址公园古城内以栽种浅根系植物和布置容器苗为主,打造开阔的视觉感受,凸显古城的格局。

通过外围生态林、高低草地、生态绿岛、道路林带、旱溪绿岛、城墙树阵等,遗址公园将打造出色相分明,开阔舒朗,体验宜人的绿色空间。

互动 沉浸式体验探坑考古

遗址公园内将展现不少考古元素和汉代元素。如在入口处,利用故城遗址区内挖掘出的考古文化断层面作为墙体元素,配上遗址公园的名字。中轴道路复原展示区的中轴土路上通过汉代车辙印、百姓的脚印等来营造汉代故城城门口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道路两侧配置汉风系列灯具,座椅以及垃圾桶等,营造古朴氛围。

结合考古资料,遗址公园将利用景观手段设计模拟考古体验区。在模拟探坑中对汉代百姓的房屋布局形态,生活起居的场景进行意向型复原,并在探坑中预埋一些仿制的文物,让游客能参与到考古挖掘的过程中。另外通过三维动画等计算机先进技术将图像、声音、动画、虚拟现实、交互式操作等虚拟展示手段结合运用在遗址展示中,让游客获得沉浸式的考古体验。

除了室外的考古探坑,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内还将建设一座博物馆。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汉代五铢钱、汉代陶纺轮等文物,以及古城的历史沿革,将在博物馆中生动展示。预计这座博物馆将在2022年建成。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建成后,将具备遗产保护、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三大功能,充分展示遗址公园功能的全貌与文化价值,形成具有副中心特色的绿色遗址公园。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