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旅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并且都和中国发生着奇妙的联系,甚至说,中国就是他们的旅游目的地。开启追梦之旅的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连接了历史,对接了世界,书写了那个时代的传奇。马可波罗17岁时从意大利出发来追梦中国,伊本白图泰则是22岁。汪大渊出游时是19岁,徐霞客则是22岁。开放的中国,不仅欢迎四方来客,也欢送着自己的骄子去旅行远方。汪大渊应运而生,他使得后来的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会因为中国也拥有环游世界的平民旅行家而自豪。”值此中国旅游日之际,让我们树立国际视野,传承旅游文化,弘扬游学精神,为增进世界和平与友谊不懈努力。特刊此文以飨读者。
——写在“519”中国旅游日之际
今天,在南昌市青云谱区的汪大渊广场,伫立着大旅行家汪大渊的铜像,他目光如炬,注视远方,又一次把我带进了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南昌汪家垄那雄浑粗犷、激荡人心的排工号子:
“南昌城南掌故多,将军渡口波连波,嘿!
象湖源上风光好哟,嗬!施家尧去划龙舟唻,嘿!
王老丞相来迎接哟,嗬!相府千金坐花楼啰,嘿!汪家垄住航海客哟,嗬!飘洋过海到夷洲啰,嘿!”
“汪大渊,字焕章”
中国古人的名字大多是很讲究的,简单的说一个人通常会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名”,一个是“字”。这位名叫汪大渊的人,字焕章,这个“字”出自《论语》:“焕乎其有文章。”。看得出来,汪大渊的父母对儿子寄予的期望很大。
汪大渊出生时,江西就是一片文化丰厚、人文荟萃的宝地,早已走出了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文人大儒。加之江西书院甚多,几乎占到全国一半,这种浓厚的教育风尚,为汪大渊读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聪明好学的汪大渊很快就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在知识的熏陶下,在少年时期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少负奇气,为司马迁之游。”年少时代的汪大渊已经有了宏大的抱负,希望自己也能像司马迁那样去游历名山大川。特别是他读了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蕃志》后,对这两部记载国外风物人情的地理著作尤为痴迷。“两位前辈因为有官职在身,不能亲自游历,却能在任期内通过采访汇集,编著这样的大作,我置身事外,了无牵挂,何不亲自去踏访海外诸国,著就一部亲历亲闻的著作呢?”汪大渊在心里扣问着自己:“再说司马迁、玄奘这些人,主要是在陆地上游历,还没有人踏浪浮海去周游世界。好,那就让我开始吧!”于是,踏浪浮海、远游世界的种子便深深的扎根在这位少年的心底,梦想诞生了。
爱玩是人的天性。又学习又玩耍,脑子才不傻。汪大渊的玩比较特别,除了爱读书外,他特别喜欢旅游。当时,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泉州——“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这个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港的地方时刻吸引着这位青年。终于有一天,汪大渊告别了家人,沿赣江上溯,走向自己向往已久的目的地泉州。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群摩肩接踵,操持着各种语言,中外商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港湾里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小船只,蔚为壮观。于是,泉州成为汪大渊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成为他进入蓝色大海的起点,他将从这里出发,去远游四海。
踏浪远游
因为能读书识字,汪大渊很快就在一支船队找到了活干。船老板主要做丝绸和瓷器转卖生意,他了解到汪大渊不但喜欢远游,而且还会写诗,高兴的说自己的这支船队有一位“海上诗人”啦,于是专门安排汪大渊干清点货物、登记造册的工作,算是对他的特殊照顾。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1330年的一天,泉州港依然忙碌而繁华,远处蔚蓝色的大海安详而宁静。年仅20岁的汪大渊就要出海了,为了这次出海,他已经提前完成了所有工作,随着第一缕晨曦掠过海面,他已站在了大船的甲板上,迎接着旭日升起。他看上去很平静,就像眼前的海面,但他的内心,早已翻腾着巨浪,亦如大海的内部。
出发了,带着对远途的憧憬出发了。这一走就是5年。5年的时间汪大渊跟随船队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后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后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到澳大利亚;再从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岛,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
一年多以后,汪大渊和他所在的船队备齐了商品和货物又一次从泉州出发了。这次他们游历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返回泉州。两次出海,共计8年,使他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共游历了220个国家和地区,全面考察了那里的商贸和社会情况。这是多么巨大的游历范围啊!他又经受了多少艰辛和风险?有学者绘制了一份唐宋以来南海的沉船图,研究发现仅南海就有2000多艘沉船。2000多艘,那葬身海底的人又有多少?这是一个不敢深想的数字。在“南海一号”沉船中,出土文物达18万件……
一块块碎片
唤醒着数百年的睡梦
光彩照人的瓷器
以无声的语言
诉说着美丽和传奇
而他的主人
永远的消失了
“东方的马可·波罗”
既然父母取名叫我焕章,那就写写吧。把自己游历过的“汪洋大渊”写成“焕丽的文章”。其实,从出海的那刻起,汪大渊在心中就有一个计划:像古代先贤一样,把自己的游历见闻写下来。现在我回来了,这便是当前最重要的事。于是,汪大渊开始了专著《岛夷志》的撰写。当时,泉州官府也正在修地方志,主修方志的负责人吴鉴,因考虑到泉州具有海关、航运、外贸的职能,按照“诸蕃辐辏,不能无记”的原则,就将《岛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续志》中,作为附录。后来汪大渊回到故乡南昌,将《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在南昌印行。再后来因为战乱,《岛夷志》一书大部分散失,明朝后终于失传,仅存《岛夷志略》版本得以流传。这成为今天关于汪大渊本人的唯一直接史料。因此,汪大渊也成了一位神秘人物。他19岁之前什么情况?不知道!他30岁之后的人生什么情况?也不知道!即使19岁到30岁这段时间,也只是来源于他的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此外皆为盲区。毋庸置疑的是,前后2次8年的远行,这位商船上的特殊船员,把自己成功的塑造成一名卓越的社会地理观察者,并一举跻身世界旅行家的行列。
汪大渊首先是一位勤奋的人。从现存1万多字100个篇章的《岛夷志略》看,在漫长的旅行中,汪大渊必然是勤勉自律的。他每到一地,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便会作详细的记下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物产等情况。书中多达220个国名、地名,90多个国家的山川险要、方域疆土、土特物品和民情风俗,范围包括南亚、西亚、东南亚以至东非广大地区,以及有名有姓的华侨情况,如果没有及时的笔记,仅靠记忆,怎么可能完成?
因为勤勉、及时,也就更能做到真实。汪大渊说:“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旅行家对自己传世文字的根本撰写原则。法显、玄奘、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徐霞客无不是如此。当时泉州的地方官、诗坛名宿张翥说:“汪君焕章当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所过辄采录其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用之所宜,非亲见不书,慢信乎其可征也。”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证明汪大渊的旅行是亲历的,那就是明代随郑和一起下西洋的航海家马欢。马欢在《瀛涯胜览》序言中说:“余昔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异,感慨然叹气曰:普天之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译番书,添被使末,随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随着年代久远,资料遗失不全,汪大渊和他的《岛夷志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岛夷志略》不仅在元朝属于罕见的著作,足以跻身当时世界地理名著的行列,就是到了今天,也被学者视为一部重要的游记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一、汪大渊是以亲历者的身份全面详细记载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地中海等沿海国家和地区风土人情的第一人。他以一介布衣之身,踏浪远游,向世人真实展现了辽阔的世界海图,书写了东方之子的传奇,这是他最为重要的价值。
二、汪大渊是平民中以海路游历范围最广的中国人,印度洋、波斯湾、红海、非洲东岸等,几乎走遍半个地球。元代《泉州志》的主编吴鉴在给汪大渊的序中说:“少负奇气,为司马迁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顾以海外之风土、国史未尽其蕴,因附舶以浮于海者数年然后归。”《辞海》断言:“就清中叶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国航海家而论,其游踪之广远,汪氏当居前列。”
三、汪大渊是自他70多年后郑和下西洋最直接的先驱,对郑和航海的影响很大。郑和团队的重要成员马欢在对所有航海著作的评价中,对汪大渊的评价最高。
四、汪大渊以民间观察者的身份,客观呈现了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他说印尼人每年期盼着中国的商船能来他们的地方;菲律宾人说和中国人谈好价格后,就会始终信守承诺,从不爽约;文莱人最喜爱中国人,碰到喝醉的中国商人就会扶他回去等等,虽然寥寥数语,却以普通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和善友邦的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五、汪大渊真实记载了台湾、澎湖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当时台湾属澎湖、澎湖属泉州晋江县,盐课、税收归晋江县。这是17世纪之前中国对台湾岛最详细的历史记载。
六、汪大渊明确记录了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咽喉部位,自古就是华侨的聚居地,这是关于新加坡重要的历史记载。
七、汪大渊详细记载了澳大利亚的风土、物产,是见著于世关于澳大利亚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澳大利亚是地球最末之岛,称之为“绝岛”。在汪大渊到澳大利亚后近二百年,欧洲人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一块大陆。
八、汪大渊第一次对外国的气候特征按照冷、暖、热、凉、温进行分类,对季节、降雨、各地土壤、树木、农作物、工艺技术等都作了记录,其中记载的植物25种、动物21种、商品27种,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料。
九、汪大渊是第一个提出具有现代海洋法权的“大陆架”概念的人。当时在《岛夷志略》中他用的是“地脉”的概念,他说“海外之地,与中原地脉相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
……
《岛夷志略》不仅被现代人评为影响中国的100本书,而且很早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重视,自1867年以来,该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流传。它被公认为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汪大渊本人也因此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诗与远方”
每个时代,都有几个并驾齐驱的人物同时期出现,成为人类社会蔚为壮观的奇景和极有趣味的事情。但要真正认识这些英雄,则需要更为漫长的时间。700多年前,在中国生活了17年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泉州起航,准备返回意大利,他来中国用了4年,返程虽然快了一些,但仍然耗时3年。38年后的一天,19岁的汪大渊则从泉州港出发,开始了首次5年的世界之旅。而就在汪大渊第二次远行归来后的第8年,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则从泉州上岸,进入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旅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并且都和中国发生着奇妙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中国就是他们的旅游目的地。而开启追梦之旅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马可波罗17岁时从意大利出发来追梦中国,伊本白图泰则是22岁,汪大渊则是19岁,后来的徐霞客则是22岁。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开放的中国,也需要有人去旅行远方。汪大渊应运而生,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连接了历史,对接了世界,竖起来那个时代的高度。也使得后来的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会因为中国也拥有汪大渊这样的青年旅行家而自豪。
对于每一位怀揣梦想的人,汪大渊还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不负此生,就一定要紧紧抓住年迈之前的青春,死亡之前的生命。汪大渊写过很多的诗,其实他就是一位海上行吟诗人。他说:“所过之地,窃常赋诗以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在斯里兰卡看到珍贵的珊瑚,他兴奋异常,竟“次日作古体诗百韵,以记其实。”可见,写诗是他旅行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收集资料的一种方式。在蓝色的大海上,一位年轻的诗人,用散发着韵律的诗歌表达着自己奢侈而浪漫的风采,击碎着旅途上的所有不快。只是可惜,他的诗歌作品没有一首留传下来。
海洋承载了他的梦想
他把海洋装进了诗里
岁月心生嫉妒
将他们统统埋葬
这是历史的缺憾。但历史也有补偿。约270年后,大旅行家徐霞客横空出世,不仅留下了60万字的游记,还留下了30余首诗歌作品。可以说,元明时期,中国内有徐霞客,外有汪大渊,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两座高峰,至今屹立在世人的面前,等着人们去攀登、去超越。(秦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