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
中国网5月25日讯 2021年5月23日上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与青海省演艺集团联合主办的“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专家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首先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致欢迎辞。他对舞剧在北京的首演成功表示祝贺,指出此次研讨会是创作与理论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舞剧《大河之源》生态主题的重要意义,也肯定了舞剧对青海文化的挖掘与展现,认为舞剧具有契合时代的大格局与大视野,同时提出了诚恳的意见与建议。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认为,作品把青海从三江源、昆仑神话开始的历史和多民族文化,特别是河湟文化体现得较为充分,有纵深度,体现了人与万物的共生关系。建议舞剧更注重作品的内在联系,在细节层面继续打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大河之源》突破了现实题材舞剧创作的既有方式,在大河文明的主旨下呈现了不同民族之间多元文化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探索意义。几位主演的表演和灯光的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在摩托车、“倒三角”的舞美符号等细节处理上还可以再推敲。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肯定了中国歌剧舞剧院对该舞剧创作的大力支持,并认为作品主题好、舞美好、编导好、前半部分好,应加强后半部分和舞剧音乐。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认为,这是一部由生态视角洞察人性的生态文明的舞剧;是一部有前瞻视野反思现实题材的舞剧;是由“他者”眼光关照青海区域特色的舞剧。
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马盛德认为,舞剧关注了青海生态文明、文化的多样性,关注了契合当下的重大命题,同时编创人员实力雄厚,建议在衔接上继续打磨,挖掘和展现更多的青海文化艺术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以中国的“文”字来概括舞剧的意义,指出作品全力关注和诠释的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生态组合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欧阳逸冰认为,《大河之源》探索的是天地之间大河上下人的精神起源。人与世界、与其他生命、与自然环境的美好与和谐是全剧最高的诗意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欧建平高度评价了几位主演在条件、能力、技术、形象等方面的出色程度,并对人物身份、人物关系、创作细节处理等层面提出建议。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肯定了作品在题材选择、主题表述、舞台呈现上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气魄,认为作品力图表现出历史的纵深感。
中国艺术报新闻报副主任郑荣健也肯定了作品的大格局和大视野,认为《大河之源》是生态之源,也是文明之源,并期望作品能够在文明的“悖论”这一高度上进一步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茅慧,肯定了作品双线递进的结构,指出舞剧写意性和写实性舞段的嫁接提升了舞剧的艺术高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卿青认为《大河之源》主题突出、制作精良,她认为青海的地域风情体现的是现代都市人的乡愁和都市的问题,希望剧情的内在逻辑更清晰。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与大家分享了作品中三个印象最深的时刻,认为“我”的设置让作品深入到“我是谁”的高度,“我”的归来是一个放下的过程,最终成为能与自然平等对话的“我”。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真认为作品很好地完成了双线叙事的任务,并在人物性格塑造、舞蹈形式自足、舞段设置等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随后,舞剧编剧罗怀臻和总编导佟睿睿现场给予回应,并与大家分享了创作细节与体会。最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吕霞做总结发言,感谢到场的所有领导、专家,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