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多多能再"死里逃生"吗:熬过资本拼杀 又陷巨头鏖战

来源: 作者:余天 发布时间:2020-03-10 12:06       

房多多能再

  熬过资本拼杀,又陷贝壳、58巨头鏖战,房多多能再次“死里逃生”吗

  来源:中国企业家

  2月9日,受疫情影响,房多多发布内部公开信称:“全体合伙人从自身做起,本月开始不领薪水”,同时告诉员工,“坚决执行降本增效的各项措施,用短期的牺牲换取长期的健康成长。死磕到底、不养闲人。”

  业界多次传来房多多裁员的消息,但房多多告诉《中国企业家》,称其“属于正常的绩效评估”,不合格者才离职。

  到了3月,房多多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已从今年1月份最高时的16.6美元跌到3月6日的11美元左右,跌幅达29%。

  “我不太会去看股价。”房多多CEO段毅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我无法左右市场情绪影响下的股价。”他称自己在意的是,如何把“招股书里承诺的东西做出来,建立好我们的内控机制。更重要的是,行情非常差时,而你还在”。

  这距离房多多赴美上市仅过去三个多月。

  在2019年赴美上市的独角兽中,房多多曾因其高利润而备受关注,上市后股价持续上涨,一时风头无两。国内房产中介电商领域,历经资本的疯狂拼杀,贝壳、58同城等巨头云集,竞争惨烈。房多多凭什么活成这个样子?

  早在2014年,国内房产电商行业出现第一次大规模“混战”。搜房试图走线下,链家试图走线上,还有一些完全没干过中介行业的互联网公司前来打破产业利益链,如平安好房构建“房地产+互联网+金融”模式,爱屋吉屋则高举高打“烧钱模式”。

  “血战”过后,爱屋吉屋在烧完20多亿元融资后人去楼空,平安好房关停,金色家园也已关门。

  在经过一轮惨烈淘汰后,2018年,贝壳横空出世,背靠链家的大量经纪人私域流量,对经纪人进行补贴,这又对房多多造成了新的冲击。

  那么,“无爹可拼”的房多多,其护城河究竟是什么?

  对它的质疑声一直存在。“房多多一开始的商业模式(直买直卖)失败了,调整后的平台模式由于对平台上的经纪人无法控制,经纪人一走,业务就会离开,不存在所谓的护城河。”房地产与金融资深评论人、汇生国际融资总裁黄立冲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甚至其过往不错的业绩,也被认为并不能真实反映盈利能力。“大的趋势是房地产交易在萎缩,交易佣金也在减少。大部分经纪人需要的是房源信息,基于此,再加上疫情影响,我估计这一季度房多多的报表数字会有波动。”黄立冲说。

  但如今的房多多,早已将自己的定位从房产中介电商,改为房产行业的SaaS(软件服务商)。在拼多多杀出重围后,人们的关注焦点是:房多多是否会变成另一个拼多多?

  高光上市:数字只是一个结果

  2019年11月1日,敲钟完毕。

  主持人招呼大家到室外拍照合影。随后,一位房多多的投资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一张“特殊的照片”。画面中,段毅、曾熙(房多多联合创始人、COO)、李建成(房多多联合创始人、CTO)背对人群,并排站在天台远处,清晨的一束光斜打在对面楼体上。

  新的一天开始了。

  “上市就像是一个孩子的成人礼。”回忆起敲钟那天的状态,段毅仍有感慨。房多多的上市也让他确认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价值。“我很感慨,虽然犯过很多错,但一直(坚持)到现在,这条路越走越对。”

  “还没到庆贺的时候。”曾熙觉得自己的状态更为平静。“这个行业赛道很大。不管现在你做多大,都还远远没到终局。服务型互联网公司或者平台,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能量和未来。”

  房多多上市,距离它最后一次融资,经过了近4年。

  “2015年融完C轮以后,我们每年都会‘被上市’。”对于外界的猜测,段毅似乎习以为常,“其实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上市对于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

  上市之前的8年间,房多多急速生长、膨胀,而后陷入沉寂。光环加持转眼成虚妄,反思和突破成为此后所有动向的注脚。

  没有一家公司想成为烟花。

  2011年,34岁的段毅“二次创业”。他在深圳租了一间民房,联合另外两个合伙人曾熙、李建成,一起创建了房多多。8年后,定义为“中国在线房地产交易平台”的房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发行价13美元(ADS),发行后全面摊薄市值为11亿美元。

  房多多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吗?从它诞生那天起,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在问这个问题。腾讯联合创始人、德迅投资董事长曾李青是房多多的天使投资人,他的结论是,“从现在来看,房多多从人效、轻运营模式和产品形态都更像产业互联网。”

  “我们每轮融资没有业绩对赌,所以没有那么大压力。”段毅说。

  房多多上市后,不少朋友发来祝贺,还有人请段毅搞点收购。但段毅心里清楚,大部分“暴雷”就一个过程:上市后,创始人膨胀了,不知道企业价值到底是市值,还是真的创造了价值。质押买卖,一番操作猛如虎。“当市场情绪往下走,股价就会下跌,到时候你就傻眼了。”他觉得,即便不上市,也不会影响利润,“只是公司发展速度快和慢的问题”。

  盈利表现是房多多引以为傲的关键点。招股书显示,房多多2017年实现小幅盈利,2018年起盈利迅速增至1.04亿元,2019年上半年,其净利润突破1亿元。不过,数字已经不能给段毅带来新的成就感。

  “我要训练自己忘掉数字,因为数字只是一个结果。”段毅说。

  段毅称,上市时间点的选择与公司内部治理效率有关。“要审视自己一个问题,当企业增长停下来时,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你有没有足够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最后一分钟,我们都说,就算不上市也没关系。”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卫哲是房多多独立董事、B轮投资人。他表示,团队商定上市时间并未花费太多精力。

  在2019年3月召开的董事会中,成员们就上不上市、在哪儿上市,列出两个方案分别投票。综合考虑公司运营情况、目标,以及美国上市规则后,上市筹备工作正式启动。此后半年时间,段毅寻找到投行、独董等行业人士,以外部视角重新审视公司。

  筹备的6个多月,让段毅慢慢摸到了,一个公众公司应该怎么做。

  “四五百亿市值”……诸如此类宏大理想的数字和字眼,已经从房多多高管及对外口径中消失很久了,三位创始人言谈转向低调。他们开始反思,不到1500人的房多多团队,该如何应对平台上百万经纪人大军?

  试错的代价

  2014年开始,国内房地产互联网领域第一次出现大规模“血拼”。

  “诱惑很大时,你下不下场?”在关键时刻,段毅曾反复这样问自己。

  “房多多一度想to C,直接服务具体的买房者,广告也大量出现在大街小巷,我们投资人都为他站台。”多年过去,卫哲想起房多多的那段“膨胀期”仍然历历在目。

  被“to C”潮水搅动的不止房多多。

  当时,房产互联网蓄势待发,所有渴望在此背水一战的弄潮儿都想拔头筹,通过“低价”“补贴”“广告”等模式,赢得大量C端目标客户。用卫哲的话形容,“都想把自己做成消费互联网,或者叫消费房产互联网”。

  在段毅的印象中,C轮融资后的房多多,经常被外界拿来跟爱屋吉屋对比。

#p#分页标题#e#

  “当时最猛的是爱屋吉屋。大家都说,你看爱屋吉屋拿了钱,一夜之间全城人都知道了,你房多多拿了钱,好像(没人知道)。”再到后来,“所有人都说,你一个互联网公司,如果拿了钱不打广告,别人都不知道你。你也不发声,怎么让别人知道这个公司在不断创新?”

  C轮融资后半年多,房多多“下场”了。2015年10月,房多多推出二手房“直买直卖”模式。其中,房多多收取的交易费用仅为2999元的服务费再加“0.3%×房价”的交易保障费,大大低于传统中介2%的收费。房多多还拓展线下等业务,员工一度翻倍增至4000余人。

  “我们做了很多别人认为我应该这么做的事。比如投广告、做创新。”段毅称。

  模式试行不久,李建成发现,成交效率大幅提升后,经纪人获得的利益并没那么高。毕竟量上去后,买家卖家和经纪人的体验就没那么好。此外,从互联网上获得的客户,转化效率也远远不如经纪人自己的私域流量。

  段毅开始对这些创新举措的价值陷入怀疑。

  房多多做的是产业互联网SaaS,是帮商户去做生意的,为什么要冲在商户前面呢?更棘手的是公司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的亏损,这让段毅开始思考企业的本质。半年不到,“直买直卖”模式被叫停。

  “我在2016年下半年说,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盈利,要先盈亏平衡。”段毅称。

  “创始人谋定而后动是对的,我们只是比较早提醒,烧钱模式不可持续。核心点是低频高频的问题。”就此,卫哲跟段毅前后交流了近10次。曾李青也在董事会上提出意见:低频交易用广告的方式获取流量并不合适。创始人与投资人最终达成共识。

  在卫哲的印象中,他们有过一次谈话,对段毅触动很大。当时房多多员工接近4000人,谈论主题涉及人效。他提醒段毅,“你们创业的目的是用互联网来改造房地产行业,最后变成一个几万人的公司,这是我们想要的吗?”这让段毅开始反省。

  “你(应该)更像个技术公司。”卫哲给予警醒。

  2016年7月,房多多半年度会议上,段毅作了题为“时代的山顶之城”的内部分享,并且明确了,基于数据提供增值服务,向产业互联网转型。重新审视过内外部市场环境后,房多多 “冷静”下来。由于业务模式调整,房多多员工从4000多人降至1300多人。2017年,房多多实现盈亏平衡。

  在卫哲的表述中,“聚焦产业互联网”“聚焦商户战略”是他跟创始团队共同做出的非常重大、非常艰难的决定。卫哲认为,此番调整后,房多多的状态回到了2014年。“当然,肯定是创始人下了决心。”

  “爱屋吉屋的问题完全就是一路交学费,一路成长。他们甚至没有理解这个行业的房子应该怎么卖?经纪人在里面的重要性有多高?他们就觉得,用打车的方式就可以,所以大家看到的结果就是混战、失败。”段毅感到庆幸,房多多没有参与混战。

  李建成将这段“to C”的试错归因为公司的“膨胀”,只是大家醒悟比较早,认识到公司健康发展更重要。在段毅看来,膨胀的背后肯定就是急着想做。“关键是,膨胀完了以后,能不能收得住。这意味着你对行业有足够的敬畏。这一轮(混战)带给大家最大的反思是,资本的力量是有限的。”

  想清楚“你是谁”

  一开始,房多多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投资人也并不只看重其商业模式。

  “从决策到投资都非常快。”曾李青谈及在投资房多多的天使轮时这样表示。段毅的印象中,大家起初只是约着见面聊一聊,曾李青当场决定投资。2012年9月,房多多获得来自德迅投资的600万元天使轮融资。

  2014年,B轮投资前,在房多多的办公室里,卫哲第一次见到段毅团队。他没想到,一家几亿美元估值的公司如此简陋。“七八个人想坐下来,居然找不到颜色、型号完全一致的椅子。”卫哲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这点反而说明了很多问题。

  老生常谈,投资就看赛道、赛车、赛车手。卫哲预判,就赛道而言,拥有万亿体量的房地产市场肯定有可能被技术性改造。赛车则是房多多的业务模式。不过,“在我们投的时候,房多多的业务模式并没有完全成型。”卫哲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在我们的所有投资中,房多多B轮是一个相对偏早的项目,可能赛道和赛车手比赛车更重要。”

  曾李青和卫哲尤为认可赛车手。三位创始人中,段毅、曾熙拥有房产行业15年以上经验,属于内行创业,李建成来自腾讯,拥有技术背景和互联网经验,三人又是商学院的同学。“创始人之间有非常强的互补性,搭配很好。”曾李青评价称。

  房多多是一家软件服务公司吗?

  最早在李建成的印象中,公司创业初期做了很多探索,一个关键点是创业初期,通过新房分销落定业务方向;另一个关键点则是在2015年“检讨”之后,确定聚焦商户战略。

  段毅自创业开始,方向比较清晰的只有两件事:第一,中国的经纪人效率很低。第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于产业的改造会非常深。“至于这两件事怎么结合,我们确实需要走下去才知道。”段毅说。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房多多最初做的这件事,当时这个行业没人做。但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个行业大家都在做。”段毅恍然大悟。“走着走着才发现,自己原来做的就是产业互联网。”

  这几年来,卫哲跟段毅提及最多的词是“效率”,“当年4000多个人做10个亿的营收,现在1000多人做30亿的营收”。

  商户体验正被房多多提到前所未有的策略高度。房多多提出建立平台型组织后,2018年9月,商户成长中心作为独立部门正式成立。负责人王冠群表示,经过一系列调整和汰换后,“商服成为一个类似于经纪人咨询顾问的角色,能够为商户个性化定制房多多的产品。”目前负责“商服”岗位的员工接近300位。

#p#分页标题#e#

  C轮融资之后的“试错”一度让段毅感到困惑。走着走着,他发现自己的很多属性跟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太一样。比如,流量和C端在这个行业好像走不通。“你说你做流量干吗?卖广告?但我给自己定义做交易,我们不卖广告,后来我就很痛苦。”

  亏损那两年,公司员工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最可怕的是,所有员工都认为亏损是正常的。不同于滴滴烧钱亏损快速占领市场,段毅认为,产业互联网足够大。“行业一年20万亿交易,200万经纪人(参与),整个佣金市场一年会有3000亿规模,服务费市场也足够大。你只要慢慢做就行。既然选择了慢慢做,为什么要亏呢?”

  在那次“时代的山顶之城”复盘会,当段毅提出公司要盈亏平衡、要做利润时,很多人问,房多多是不是要做一个平庸的公司?段毅的回答是,“你首先要做个好公司,才能做一个厉害的公司。好公司的前提是你得活下去。”

  段毅认为房多多一直在思变,“你永远要对行业有敬畏,永远要知道你在这个行业做这些事对谁有价值。”

  曾李青想起,自己曾在一次房多多董事会上提过:“我们希望它更像互联网公司,而不是传统房地产公司。”后来他得出结论,“从现在来看,房多多从人效、轻运营模式和产品形态都更像产业互联网。”

  “研发投入一直是我们公司的投入大头,因为我们要通过互联网产品技术来服务这个行业,所以到现在,研发成本一直都占我们整个中后台成本里面最大的部分。”李建成称。

  阿里、腾讯、华为的色彩被更多渗透进房多多的经营历程中。比如,卫哲定位自己对房多多的作用是“做培训”。“我们给中层干部做了很多培训,像阿里铁军体系怎么建的?如何赋能?小B是怎么做?产品怎么做?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支持。”

  卫哲强调,他不会干预创始人和公司日常经营。他对自己一直都有一个定位:我们是曾经的老司机坐在副驾驶位置上。“走些弯路没关系,有些颠簸很正常,只要不要车毁人亡就可以了。”

  拿什么与贝壳、58同城竞争

  “不要犯错误,等着别人去犯错误。”曾李青如此建议房多多团队。

  “公司业务在不断发展,有些业务的发展方向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曾李青认为,最近3年的调整期让房多多找到了正确的路径,创业都是不断调整的过程,“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在这么大的压力下,还能赚钱上市,很不容易。”

  房多多是行业内较早做平台化战略的公司。甚至在2014年之前,链家都有可能成为房多多的大客户。但后来竞争格局变了,加上2015年前后,房多多也经历了一些试错。如此,过往的创新性“试错”是否让房多多失去一些机会?

  在曾李青看来,所有创业都需要不断探索,都会有试错成本。所幸房多多团队比较理性,试错成本比较低。卫哲称,他很少看到一个公司从最高峰起落后,还有这么大的战斗力。那场三年前的变革,相当于红军长征。

  曾熙认为,房多多与链家团队的一个不同在于,前者团队中大部分核心成员能够在公司稳定工作六七年,他们线下线上的经验都会有。“把一个做线下房地产的人真正改造成一个产业互联网(属性)的人,把一个线上的人改造成一个(了解)行业的人,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经历一些事。”

  “链家、贝壳的存在,就是房多多最大的护城河。”卫哲称,只要中小房产机构不想被链家挤垮、吞并,就应该加入房多多这样的平台。还有一个护城河,是平台上百万级的经纪人。“就像马云说淘宝当时有600万商家,你要消灭淘宝,要踩在600万商家的尸体上一样,要灭房多多,请踩在上百万经纪人的尸体上过去。”

  借由链家自有经纪人流量,21世纪不动产中国区总裁卢航断定,就算外部中介不加入,贝壳自己也可以玩起来。

  但在卫哲看来,“做平台,不能左右手互搏。全世界没见过自营和平台能够并存的。”模式决定了未来,未来产业互联网的核心,不是一个帝国模式、封闭模式。他同时跟段毅强调,不看对手。“不要太过关注竞争,关注好客户更重要。”

  “我们跟贝壳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帮经纪人做交易。正因为贝壳的出现,才让我们不孤单。”曾熙称,房多多没有直营体系,所以强抓商户或者快速上规模没那么容易,但反过来,商户更愿意拥抱房多多,平台商户数据也比贝壳大。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对《中国企业家》表示:“目前来看,房多多已转变为经纪人派单模式,这种模式对于行业的颠覆性较弱,从规模来看对现有平台的冲突较小,理论上也不会对其他平台上市形成直接威胁。”

  曾熙提供了一组经纪人数据:“整个市场接近200万人,我们现在注册的经纪人应该是有一百一十几万,2019年活跃的人预计接近50万,这是平台能连接到的经纪人。但是在平台上能做成生意的经纪人,2019年预计只有7万。”

  “我不认为任何企业有绝对的护城河。任何人想进这个行业,都没问题。但时间是最大的护城河,你在这段时间里面,自己不要去犯错。”段毅称。

  房多多的定位,是成为行业的独立第三方平台。在段毅的计划中,“交易分佣是我们最主要的交易功能,后面我们会做一些增值服务,比如,交易在线化以后,经纪人可能以前做不到的一些生意,我们会帮助他做到,然后去收一些费用。”至于盈利能力,则取决于运营能不能持续跟得上。

  尤其在经纪商户端,在此次疫情期间,房多多认为,特殊时期通过科技创新帮商户在线做到生意,活下来、弯道超车,是当下全体员工最重要的工作。房多多将聚焦四项举措,包括:向全行业免费开放多多卖房SaaS、为商户提供“疫期卖新房”的生意解决方案、免费提供SaaS增值产品“获客通”以及帮助商户探索在线做二手房生意的新能力。

  段毅认为,拼多多最主要的特点是,市场细分找得准。“拼多多做下沉,做基于社交的(模式),切入很快。这个模式迅速起来,和创始人的商业嗅觉,和他对消费的理解,包括对于社交电商的理解相关。”

  在曾李青看来,贝壳偏向重资产,房多多比较轻,灵活性更好。“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房多多可以采用差异化的优势进行错位竞争,并取得持续发展。”

  这种错位竞争,具体来说就是:

  “与58同城的平台相比,房多多切入交易,是一二手联动分销交易平台;58的商业模式是卖端口,房多多的商业模式是渠道费用分成并叠加金融和包销业务。与贝壳相比,房多多切入新房,通过连接经纪人和中小中介公司实现新房交易。贝壳则是从二手切入,先直营后加盟再平台化,并通过新房实现货币化,同时通过房江湖(类似于房多多)连接非贝经纪人卖新房。”空白研究院创始人杨现领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房多多并不想成为房产行业的拼多多或者谁,只希望做自己。”卫哲称。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