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这场会议给出答案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5-03 09:52       

人民网北京5月3电(薄晨棣)“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和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建构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对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殷切期望。

三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有何探索?4月30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三周年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政法大学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母机”,高度重视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广大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引导广大青年人才参与实践,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不断拓展青年人才的发展平台和路径,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引领 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反响强烈。同年,“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重大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立项。

这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只有多方合力,方能顺利推进。三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整合全国法学界顶尖力量,不断推进对重大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以理论报告组、核心写作班子、子课题组‘三驾马车’的团队架构开展,最终形成了以理论报告为龙头、核心专著为主体、十本专题著作为支撑的金字塔式研究成果。”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刻认识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学术责任,把做好重大课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与学术工程来抓。

研讨会上,几十位与会法学法律界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各抒己见,通过线上、线下共同探讨重大课题的发展与创新。

重大课题理论报告组组长、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当代世界法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为发展中国家的法治建设和国际法治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法治实践永不止步,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法治改革实践不断创新发展。”

“该项目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研究应服务于中国社会,解决中国法治实践中突出的问题。”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认为,坚持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要与世隔绝,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科学研究。“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法治如何有效应对,是法治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中国不仅可以分享他国的优秀法治经验,还可以将法治实践中总结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分享给世界各国。”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姜伟表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应当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经验的规律性认识,立足于当前中国法制建设的实践,对中国法治实践过程、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作出科学总结,提供规律性认识,将我国法制建设的有益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是法学界、法律界的重要使命。”姜伟表示,今后最高法将继续与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在内的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推动法学研究、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相结合,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立德树人 培养法治人才法治德治两手抓

在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国政法大学怎么做?马怀德介绍,三年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在强化法学知识教学的同时,重点就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实践导向,完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集中实习实践制度,提升实习实践效果,增强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对社会的认知。

二是高度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和社会公益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严守职业道德,不断增强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七个一”工程、“CUPL正能量”人物访谈、教授午餐会和“大学梦、法治梦、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志向,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师教学能力为抓手、以信息化技术辅助为突破,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一场教学革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格局。

打破壁垒 构建“有底气”的法学学科体系

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和法治理论体系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每个角度都需深入探索,不断实践。

马怀德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三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以“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重大项目为引领,汇集全国一大批理论和实务专家深入研讨、精钻细研,产出了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注重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着重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首批建设85门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以期带动更多的老师关注课程思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如何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据了解,中国政法大学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与实务部门人员交流互聘办法》、《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实务部门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等,鼓励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资源引进学校,引导广大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提升综合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徐显明认为,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培养法治人才的目标,为法学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