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长江白鲟悲剧,“禁渔”更需为鱼“安家”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1-07 18:20       

  在长江禁渔之外,更重要的是,在10年这个窗口期一步一步地修复长江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日前,中国长江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可能灭绝的消息引发关注。不曾想,当“长江白鲟”这个名字终于被大众所熟知时,竟然是一场告别,它没有等到今年开始实施的长江10年禁渔计划。禁渔令迟到了,但绝不能再缺席,因为长江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鱼类需要保护。

  或许有公众不解:禁渔10年是不是太夸张了,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其实,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时间是3至4年,10年禁渔,将为多数鱼类争取2至3个世代繁衍,缓解当下长江鱼少之困,也为长江江豚在内的许多旗舰物种的保护带来希望。对于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来说,10年时间果真长吗?

  我曾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树坤做过交流,他认为,保护一条大江,禁渔只是措施之一,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其整体生态。

  一是,保护水流与河床的连续性。经过千百年演化,河床形成了高高低低的连续变化。水利工程如果进一步增多,上游来的泥沙到了水库里就停下来,清水则将继续冲刷下游的河床堤坝,对河床的连续性造成破坏。

  二是,保护生物的连续性。鱼类等水生动物在河床中是可以生存的,但人为截断之后,上游来的各种饵料随着泥沙的聚集,都沉积到水库里去了,鱼类可吃的东西少了,下游的鱼就少了。

  另外,鱼类遗传已经形成一定的习性,其产卵需要洄游,要靠水温来刺激。而水流要处于某种流速才能达到适合产卵的水温。水利设施的大量修建,让水温常年偏低,在冷水的刺激下,鱼类该产卵的时候不产卵,其繁殖就会受到影响。

  一位多年关注长江水生态的专家说,我们在治理大江大河的生态环境时,常常是以景观为要素,但国际上更多的是以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原则。像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莱茵河,都不是强调景观的改变,而是实施综合管理,恢复生态系统。

  在长江三峡后续保护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沿江不应有任何工程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这让当年提出这一目标的水生态专家十分遗憾。

  当然,保护和发展总是一对矛盾的关系。过去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的时候,长江连同整个生态系统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牺牲。如今是时候将保护置于发展之前,落实10年禁渔,让哺育中华文明的长江好好休养生息了。而在禁渔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窗口期逐步修复生物的栖息地。

  长江里的鱼需要什么样的栖息地?概括起来就是,河流须有蜿蜒,河流弯弯的深水水潭是鱼类休息的卧房,水流速度较小。而白天要去找食物,它们就会到水浅、水流急的地方去,有上游带来的营养物质食物。这种浅滩就是鱼类的食堂了。而水草茂密的河湾,就是鱼类的产房和育婴室,鱼类产卵就要找到这样的河湾,体力羸弱的小鱼也会在这里长大。

  10年时间不算短,靠江吃江的渔民要面对寻找新生活的挑战;但10年时间也不算长,对于恢复一条大江的生态而言。我们要充分利用这10年时间,从认识江河的生态系统、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综合管理水流域等多方面去努力。因为,禁渔是重要的一步,但绝非长江生态恢复的全部。

  □汪永晨(环保学者)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