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进行时:坚决守住医废处置关口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4-12 17:30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疫情暴发后,面对剧增的医疗废物废水,多地医废处置遇到难题。做好医废处理,彻底杜绝病原体"二次污染",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一环。如何安全、及时、专业的处理处置,更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安全。

据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10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74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提高了23.9%。其中,湖北省能力从疫情前的180吨/天提高到了667.4吨/天,武汉市能力从疫情前的50吨/天提高到了265.6吨/天。自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是25.2万吨。全国31个省区市358个地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运行平稳,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基本实现“日产日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守医废处置关口,不断刷新的数据背后,道出的是一场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攻坚战的众志成城。

打响应急处置攻坚战 医废实现“日产日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紧紧围绕‘两个100%’,即全国所有的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及时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100%全落实,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相关的环保工作。”生态环境部应急办主任赵群英如是说。

阻断病毒传播,把牢最后一关是关键。1月21日,生态环境部紧急出台《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肺炎疫情医疗废物。

当时,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湖北武汉,医废处置一度全线告急。

疫情前,武汉日处理能力约50吨,而疫情期间库存量最高时达247.3吨。处置能力严重不足,医院的医疗废弃物成倍增加,难以运出和及时处理,情况紧急。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的部署,生态环境部迅速派出工作组奔赴抗疫一线,先后15次召开视频会议,和省、市、区三级环保部门四级联动,紧盯医疗废物处理进展。

“我们与湖北省13个市州一一对接,指导帮助湖北省及武汉市采取措施,快速提高处置能力。同时协调多方力量,组织46台移动式处置设备、65辆转运车、2万多个转运箱和口罩、防护服等一大批抗疫物资驰援湖北和武汉。”赵群英介绍道,“当时,在认真研判疫情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第三个重要决策,那就是武汉市最终要达到260吨以上的处置能力。”

决策有了,迅速行动!2月5日,生态环境部协调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要求立即建设处置能力为每日30吨的武汉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

“这是一项非常特别的任务,接到任务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立即派出5名同志从北京出发,星夜兼程,与从全国调集的30多名同志组成突击队,10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设计任务。”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对记者说。

战“疫”进行时:坚决守住医废处置关口

武汉千子山医废应急处置中心医疗废物正在进行转运。(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供图)

从开建到投入运行,仅用了不到14天。占地35亩的武汉千子山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拔地而起。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主业的央企,也是中国节能环保领域的‘国家队’,在这场与疫情的较量中,中国节能人铆足了干劲儿。”宋鑫告诉记者,集团组织了中国节能生态精干队伍紧急驰援湖北,他们克服物资短缺、人手不足的问题,昼夜奋战,提前31个小时建成武汉千子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并顺利投入使用。在常规条件下,同等体量的工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而在这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攻坚战中,中国节能生态创造了新时代医疗废弃物项目建设领域的“节能速度”。

“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心建成后,武汉1/4的疫情医废给处理了。”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阎忠宁介绍说,3月2日开始,武汉已实现了医疗废物日产日清。

医疗废水处置不放松 保护“水”安全

医疗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是最不易察觉的危险。如不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疫情期间的下水道能不能让人放心?这让医疗废水监管备受关注。

对于超级工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而言,医疗废水的处置早在建设之初就已画好蓝图。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是临时性医院,建设速度快,接收病人多。医疗废物废水处置面临的情况复杂。对此,生态环境部组织国家水专项团队,协助开展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设计图纸审核、设备选型,编制《武汉‘小汤山模式’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谈及如何做到万无一失,避免污水流出,参与施工建设的中建三局水务环境技术总负责人彭冠平谈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采用污水、雨水、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处理工艺设计,一方面‘两布一膜’实现全封闭收集废水,另一方面要对污水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保证我们的医疗废水一滴都不渗到地下。”

医疗废水处理强化消毒,是防控新冠病毒经粪便和污水扩散传播的有效措施。然而消毒剂“余氯”的过量使用同样也会破坏水环境。

医疗废水处置再次遭遇应急考验。

1月30日,生态环境部第一时间出台《关于做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期间,在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余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防控特征指标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加密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查明原因、控制风险、消除影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疫情发生以来,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对11474个水源地开展监测,未发现受疫情防控影响水质情况。”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医疗废物处理短板仍存 亟待补齐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国医疗废物处理需求急速增加,让医疗废物废水处置这个鲜有人关心的行业站到了台前。

“生态环境部门已累计出动30万人次开展医疗废物废水监管。全国各级环境部门围绕收集处理、规范消毒,对涉及医疗废水的场所、设施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全面排查。截至3月1日,累计发现无治污设施、未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末端消毒落实不到位的三类问题共343个。”赵群英介绍说。

针对一些医疗机构存在的医疗废物处置不规范的问题,赵群英表示,生态环境部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拉单挂账,明确整改要求,重点问题视频连线帮助解决,已完成全部343个问题的整改。同时,将指导督促地方政府加快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尽快实现积存医疗废物“清零”,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源头分类,加强医疗废物处置一线人员力量保障和关心支持。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短板。48小时后,国家卫健委会同生态环境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解决全国医疗废物废水处置能力不平衡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我们将把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的决策部署,作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落实《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指导地方加强集中处置设施建设。2020年底前,每个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运行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2022年6月底前,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赵群英满怀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