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是一场持久战

来源: 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20-01-21 12:11       

  新年伊始,“保护长江”不约而同成了长江沿岸11个省市“两会”上的热词。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各地都在总结修复成果,探讨修补短板。“长江大保护”提出四年来,大家都有很多成果拿出来晒一晒:一张张长江水质“成绩单”都是近年来最好的;沿江岸线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也在变好;随着水清、岸绿、天蓝,候鸟多了,游客多了,绿色投资也升温了。母亲河正一天天恢复原有的华光,江畔到处洋溢着人们的欢歌笑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绘成!

  然而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一是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涉及地域广阔,要想打破界限、下好“一盘棋”,绝非易事。长江横贯东西,“从雪山走来”,“向东海奔去”,汹涌奔流6300多公里;长江经济带覆盖20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超过全国40%的人口及生产总值。过去长江治污,大家往往各执一词,各管一段。“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声令下,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成了沿江11个省市压倒性任务。大家“共”字当先,协同发展,沿江各地步调一致才是制胜关键。4年来,各种共商共治的新机制在长江沿岸不断出台:省际联手建立“联合河长制”,共同出资用于生态补偿,整个长江流域统筹分类分段渔业禁捕……上中下游齐心协力,一同控源治污,一同整治岸线,一同督查监管,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二是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冲破既得利益,绝非易事。从前长江沿岸码头林立,小散乱的污染企业问题突出,改变重工业城市生产岸线举步维艰——大大小小的污染企业要关停、要转型,地方暂时减少了税收,政府要给企业补偿善后……面对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压倒性任务,各地痛下决心,铁腕施治,让一切不利于长江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统让路于绿色高质量发展。如今,长江沿岸烟囱林立的工厂、机器轰鸣的码头拆除了,裸露的山体披上了绿装,渔民上岸成了水上公园的清洁工、看护长江的卫士,北来的候鸟在水草丰茂的湿地公园安营扎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长江带来的绿色福利。

  围绕保护长江展开的一系列变革给人以很多启示。比如,多省市联手协同治理长江,各自的小圈圈融成了大大的同心圆,不计一时得失,勇于机制创新,共同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场史无前例的环保总动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用一场万众参与的生态保卫胜仗,诠释众志成城的神奇力量,让更多人受到鼓舞和激励。

  系统保护长江是一场持久战,久久为功,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不仅如此,还有千千万万条江河亟待实施更有力的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必将引领我们成就更辉煌的未来。

  保护长江过程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在强力推动下落地生根,长江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效更增强了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每个地区、每个企业只有自觉秉持环保理念谋划发展新路,才能赢得自身发展的机会。同样,每位公民都肩负环保的责任和义务,以朴素节能的生活方式融入自然,为环境保护尽心献力。这是大势所趋,也是通往我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通途。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