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暖,本市多家社区公园、健身场所出现居民不戴口罩,或是扎堆儿聊天、下棋,或是聚集打篮球、踢足球等情况。遇到巡查人员,他们及时散开,巡查员一离开,就又聚在一起,由此令社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存在安全隐患。3月2日,本报以《居民扎堆儿还与巡查员“躲猫猫”》为题,对该类问题进行报道。最近,记者走访发现,在相关部门及社区的积极介入下,一些易聚集的狭窄空间被封闭,多家社区公园或公共空间派出专人现场盯控并分散疏导,人员聚集问题得到较大改善。
北滨河公园 封闭狭窄区域 现场巡查不间断
出地铁鼓楼大街站西北口左转,一到碧波旖旎的北护城河,记者便见北岸设置有一段护栏,黄色立杆,护栏红白相间,呈菱形拉伸,将几把座椅三面围上。
“原来这儿总是坐着很多人看跳舞、聊天,有人不戴口罩,说也不听。这一段时间给围上了。现在没人在这儿挤了。”一位老人从此处散步经过,他向记者表示,对用护栏封闭座椅能理解,“只是把容易扎堆儿的狭窄空间封了,不影响散步锻炼。”“感觉护栏也是费心选的,你看碧波、金柳,这种红白护栏摆在灰色岩石岸边,颜色鲜艳,也是一道风景。”一名年轻女子经过时说。
沿护城河北岸西行,记者发现,此前老人聚集下棋、观棋的石阶、木椅前,也都围上了护栏。岸边还拉了多条横幅,提醒路人“进入公共场所 请自觉佩戴口罩”。
该段滨水绿廊北侧,北滨河公园内也拉出了多条横幅,呼吁居民“尊重生命”。公园南大门外,一条大红横幅上写着“落实防控 尊重生命 请勿在公共场所开展群体聚集活动”。公园西南门外施划着两条黄色的“一米线”,一工作人员左胳膊上戴着“公园巡查”的红袖标,忙着为进入公园的居民测体温,体温合格才能进入公园。
大门口竖着一块告知牌,告知居民为防控疫情,该公园开园、闭园时间已调整为7点至19点,并说明待疫情结束后,将恢复原来开园、闭园时间。“这也是最近调整的。原来是早6点开门,晚8点关门,调整后的游园时间,每天比原来少了俩小时。”一巡查人员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就是不断巡查,“看谁没戴口罩,就赶紧提醒戴上,见哪儿出现人员聚集,就上前劝他们散开。”
公园内,呼吁居民“尊重生命”及拒绝“群体聚集活动”的标语和胳膊上戴着“公园巡查”红袖标、胸前挂着工作牌的人员随处可见。顺着青砖步道继续向西,来到健身活动区域,记者发现,原来居民常聚集聊天的高低杠训练区已被展板全部围挡,展板上拉着一条红色横幅,提醒居民“尊重生命,不要聚集”。
记者发现,在该块展板下方,竟然还贴出本报对该家公园内居民扎堆儿聚集聊天、玩高低杠的报道。“这相当于公开警示,也告知其他居民千万别扎堆儿,这招儿比较绝妙,非常有效。”一位老人说。
在高低杠等器材训练区,记者还发现3名巡查人员正现场值守,一看有人扎堆儿聚集,就赶紧上前进行疏导。
鲁谷街道 “举一反三”完善立体防控体系
针对有居民不戴口罩扎堆儿聊天以及有年轻人跑进已封闭的五芳园健身苑内打球等问题,石景山区鲁谷街道不仅迅速对该健身苑进行治理,还“举一反三”制定并完善社区公共空间防控体系,还将其复制到其他公共空间治理中。
“五芳园健身苑设置有乒乓球场、篮球场、棋牌区域及儿童游乐区,这些区域比较容易形成聚集,所以居民反映后我们就封了。可是一到下午两点多,就有年轻人翻过护栏跳进去打篮球。”鲁谷街道办负责人介绍,问题见报后,街道办第一时间对护栏进行修补,“您看这块缺口,就是被人拿钳子剪开后,我们又给补上的。”
仅仅补上漏洞还不能彻底解决,鲁谷街道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引入疫情防控体系,就问题解决同相关部门进行专题沟通,落实管理责任。大家经过“头脑风暴”,从根本上探讨解决易聚集场所的疫情防控难题,并“一事一议”,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立体防控管理机制:集中协调保安力量,自每日8时至18时专人看守;在上、下午重点时段,派设巡逻车不间断巡逻;社区人力紧张,就从各家小区招募志愿者,组建起一支由执法人员、居委会干部、保安人员及多名志愿者参加的疫情监管巡逻队,严盯死守,确保疫情防控。
“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告示、小区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将想法及做法告知居民,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很多居民表示,愿意当好宣传员和劝导员,共同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及‘防火墙’。目前,经过试行,五芳园健身苑已防守到位,我们随之又将这类做法推广到辖区其他社区公园及公共活动场地。”鲁谷街道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鲁谷街道辖区,每名疫情监管巡逻员同时也是一名“老街坊劝导员”,他们各自有明确的巡查区域及职责,不仅在社区公园和健身场所内劝导居民,还把劝导活动拓展到了大家买菜、路边遛弯儿时。
鲁谷街道内另有一处文化活动场所叫半月公园,这儿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占地40余公顷,其中绿地30余公顷,还设有科普回廊、儿童乐园、老年活动广场等。该公园深得当地居民喜爱,疫情发生前,早晚来休闲锻炼的有千余人。
3月11日,记者自公园东侧进入,顿觉视野开阔,林木吐芽。一条青砖主路两侧是厚厚的尚未返青的草毯,路上有孩子在骑童车,也有人玩滑板,回廊与古亭错落,人不少,但基本见不到多人聚集现象。
“只要一聚集,我们这几个‘老街坊’就会上前劝说。”现场,一位老人反映,经提醒后,大部分居民都能接受劝说,把口罩戴上,或是分散开。
“现在是疫情最紧要关头,咱可别放松,再坚持坚持啊!”“见面不握手了。问声好,聊天别扎堆儿啊”“出来透口气啊,聚集有风险,保持‘一米线’啊”……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街坊们戴着小红帽,口罩遮着脸,但多名居民反映,已从他们的眼睛、声音里感受到温暖和关切。
勇士营公园 球场关闭居民调整运动方式
位于朝阳区的勇士营公园内,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门锁曾多次被剪断或是被撬开,年轻人从撬开的铁丝网门缝中钻进钻出,在球场内打篮球或是踢足球,极易造成安全隐患。
3月2日,就在本报就年轻人聚集球场打球问题报道当日,勇士营公园内的多功能球场就被临时关闭。关闭通知称,按照朝阳区体育局和来广营地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该公园多功能球场自3月2日起临时关闭,具体开门时间根据疫情发展形势临时通知。通知还要求市民及时调整运动方式,做到外出佩戴口罩、不扎堆儿、不聚集。
“这几个大门都被焊死了。这几天没人进去打球。”家住公园西侧一社区的陈先生告诉记者,球场进不去,他和几个哥们儿已将打篮球改成了打羽毛球,或是在公园内慢跑。
公园内,随着地形高低起伏,一条条青砖步道在垂柳或是杨槐林间蜿蜒,时有居民慢跑、散步。“这个公园很大,球场虽然封闭了,但活动区域也相应扩展到了整个公园,只要改变运动方式,一样能达到锻炼运动的目的。”一名年轻人笑着回答。
记者还了解到,在位于海淀区科学院南路31号的双榆树公园,以往打牌聚集的老人,也不再聚集。“公园里没有人聚集了,连桌子都没有了。”家住双榆树南里的吴女士给记者发来照片,原来的两张棋牌桌已没了桌板,现场只剩了几个石墩子。公园的栅栏墙上,也拉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落实防控 尊重生命 请勿在公园内开展群体聚集活动”。
“以前打牌的老人有10余位,总是和巡查人员打游击。”吴女士称,保安白天一直巡视,天黑了,老人们还聚集打牌。可谓风雨无阻。保安劝不动,每次报警才有效。“这下撤了牌桌,这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海淀区一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
张淑玲 朱虹
记者手记
办法总比困难多
本报记者 张淑玲
经各方一个多月的齐心努力,北京已连续多日无社区新增病例。令记者更为感动的是,尽管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社区各方并没有因此松懈,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初见成效的时候,也往往是最为关键、最不能松劲的时候。
一方面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稍有不慎,病毒便会卷土重来。另一方面是春暖花开,好多人“闷”在家多日都盼着能出门,所以近来多家社区公共空间出现居民不戴口罩下棋聊天,或是聚集打球等问题。劝,当耳旁风;盯,人手又不够;封闭活动区域,居然仍有人翻越栅栏或剪断链锁“百折不挠”潜入打球……这令基层治理者一时陷入两难境地。
但是,我们要看到,只要治理者坚守安全防控原则,并主动倾听居民呼声,办法就总会比困难多。石景山区鲁谷街道“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与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探索出一套防控人员聚集的好办法;西城区北滨河公园,也将封闭狭窄区域与人力防控相结合,不破坏公园景致,也不妨碍居民遛弯儿;同样,朝阳区勇士营公园、海淀区双榆树公园,类似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更为可喜的是,在防控疫情特殊时期摸索出的许多好办法,也能推广到社区日常治理中。基层治理者也在不断克服困难、寻求解决办法的摸索中,不断提升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