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者——记南阳市卧龙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

来源: 作者:萌友 陈辉 发布时间:2020-02-09 09:12       

“我爱我的妈妈,但在这个形势下,我只能不去想她,我要逼自己工作,只有在拼命工作的时候,我才能忘了她。”

 

 

2月6日,在南阳市卧龙区疾控中心,张保国大姐是卧龙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的骨干成员,几天前,她的母亲去世,她用了一天时间办好了母亲的丧事,没有通知任何人,只在单位办理了短暂的事假,第二天,她回到了工作岗位。她说在这一天里,仿佛流尽了一辈子的泪,是亏欠母亲的泪。

此刻,张保国的儿子正坚守在南阳市疾控中心检验科,接收南阳市各县区送检的采样标本,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轮24小时值班,张保国去送样本的时候,能短暂的见儿子一面,疫情发生以来,母子俩只见过数面,一道隔离门分隔开这对母子,彼此带着口罩,寥寥数语却心意相通。

张保国在流调队负责样品的采集和运送,每天早上,她会细致的整理采样器材,并为同事们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在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她跟随流调小组到医院隔离病房指导医护人员进行采集标本。南阳的天气异常寒冷,医院的走廊里都是行色匆匆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每个人的焦急写在脸上。为了保证活动不受影响,张保国会提前把棉衣脱掉,换上防护服,带好护目镜,检查口罩,5个病房,7个样本,做完这些工作需要3到4个小时,这还只是一个医院的工作量。在室内环境中,佩戴的护目镜里充满水气,视线变得朦胧,脱下防护服后全身都被汗水打湿,一天下来又饿又累,大姐全靠意志支撑。她,是卧龙区疾控中心流行病调查组的一员,今年53岁。

   韦宛秋,流行病学调查组负责人,51岁,一个标准的北方汉子,外表粗糙却内心细腻,说起话来轻言细语。面对疫情紧急,每天睡眠只有4个小时的他,只能强睁着通红的眼睛主持每天例行的流调工作总结会。问他累不累,他说:我曾经是一个军人,现在面对疫情,我依然是一个军人。

他回忆起其中的一天,1月29日早上5点,流调组投入工作。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报告,有报告疑似病例,韦宛秋5点20分就赶到医院,到隔离病区后与值班医生沟通患者情况,通知第二流调组迅速到市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进行处置,流调小组携带器材到达病区后开展流调工作。

查看病例、询问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发病情况,同时根据病人发病经过、病例的诊断与报告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并登记,同时对患者进行样品采集,并填写流调表、送检单。整个现场调查后已是早上9点。

回到单位后,流调小组成员顾不上休息,整理调查资料,及时上传,形成流调报告。6个小组,18名成员,这支精干小队组成了卧龙区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当天,流调小组共出动5组次,调查病例14例,完成工作后已是第二天凌晨2点。

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的背后是南阳市卧龙区95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守住了卧龙,就守住了南阳,守住了南阳,就守住了老家河南。

他们有父母、有妻儿、有家人,但是他们只有守住了防线才能保证后方无虞。他们是和平时期最英勇的人,他们是战“疫”者。人民需要他们及时发现和报告存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感染者(轻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了解疾病特征和暴露史,规范密切接触者管理,指导公众和特定人群做好个人防护,严格特定场所的消毒,有效遏制社区扩散和蔓延,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止2月5日,卧龙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共出动流调小组70余次,送检鼻、咽检测134份,血液、粪便标本分别为15份、55份。此刻,他们正在奋战在一线,他们的身后,是一个个安稳的家庭。(通讯员 萌友 陈辉)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