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合肥内陆开放新高地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来源: 作者:民建合肥市委 发布时间:2019-04-01 16:24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是构建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要求,也是安徽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必然选择,更是合肥加快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之都的重大机遇。合肥必须克服内陆城市的先天劣势,以更高的全球视野,以更广的开放思维,加速合肥国际化步伐,推动合肥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一、重要意义
1、面对全球化浪潮,城市发展要有国际化视野。我们都处于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浪潮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也深刻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华润金融副董事长何志奇说,“全球化是一个企业的格局,也是一种精神,确切地说是视野。一个企业的视野,决定着这个企业会怎么走、走多远。”对于一个城市,尤其是正在崛起的合肥,更是如此。如今美国贸易战会加速我国全方位开放步伐,合肥应当做好准备。
 2、“一带一路”倡议,给合肥带来走向国际化的机遇。“一带一路”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从海上和陆地两条线对外开放与区域
 
联动,不仅有中国的东部地区参与,更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机遇。合肥作为内陆城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可以借“一带一路”东风,加快开放步伐。
3、长三角副中心定位,加速合肥参与国际化分工。 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与南京、杭州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个差距固然有很多因素,但是与上述两个副中心的外向度有着重要关系。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亦步亦趋跟在他们后面,就很难赶上,更难超越。我们不能只看宁杭的背影,更要看到他们的行走方向。合肥要与宁杭形成差异化发展,要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参与国际分工,做出合肥自己的特色。
  4、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要求合肥跻身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也是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将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吸引一批国际一流人才栖息合肥。
二、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合肥水运港、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航空港、合肥跨境电子商务港、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合肥市对外经济合作服务平台”八大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水陆空及跨境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对外开放承载体系,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1、开放平台建设势头良好。2017年,合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4万标箱,同比增长33.7%。开通合肥-法兰克福、合肥-美洲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合肥到深圳、合肥到洛杉矶两条国际国内货运定期航线;获批建成水果进境指定口岸、冰鲜水产品进境指定口岸和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合肥国际内陆港2017年开行中欧中亚班列70列,铁海联运发运14752标箱。安徽省跨境电商总部基地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实现进出口业务全面开办,2017年出口包裹 775万件,进口包裹8.8万件(不含速递)。2017年合肥综保区签约项目17个,总投资超20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7.24亿美元,同比增长19.5倍。
    2、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17年我市进出口总额达249.59亿美元、增长33.6%,增幅创五年来新高,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外贸依存度23.4%,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与我市经济总量相匹配。外贸主体进一步壮大。全年新增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482家,全市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2200家。超亿美元进出口企业达39家,比2016年增加10家。
    3、“引进来”“走出去”成效明显。2017年我市实现外商直接投资30.2亿美元、增长7.5%,新备案外商投资企业128家、增长34.1%。截至2017年底在肥投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3家,投资60个企业。新批或增资过亿美元以上外资企业7家,累计新增投资总额23.58亿美元。2017年我市实现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30.6亿美元、增长81%。依托莫桑比克(贝拉)工业园区和津巴布韦农业产业园两个已建的境外合作园区,引导企业“抱团出海”促进投资项目向我市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聚集。
     4、教育国际化与人文交流不断拓展。 2016年全市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为2027人,占比0.86%(本科在校生占比),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外籍生有507人,其中幼儿园外籍生有117人,小学外籍生有292人,初中外籍生数81人,高中外籍生有17人。注重加强与境外学校的结对合作,通过与境外学校的师生互访、主题活动拓展、资源共享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文化理解和尊重,拓宽学校的国际视野,截止2017年,我市共有35所中小学与境外56所学校签订友好结对协议。
三、对策建议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传统意识等各方面影响,我市对外开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位条件制约,对外开放的交通条件相对滞后。二是开放意识不强;三是对外交流与宣传偏少;四是全方位开放格局没有完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议我市根据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主要节点寻求重点突破。
    1、以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机遇,打造合肥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建议市政府牵头,以中科大、合工大、合肥物质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联合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创建合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合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可以重点围绕合
肥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前沿及产业创新等相关研究领域,集中全球专业的学术力量,致力于科技信息的传播、学者科研交流、社会热点深剖、生活科普分享等与学术相关的交流活动。联合举办国内、国际等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会议,为国内外学术会议组织者提供会议现场、学术期刊、论文集出版等一站式综合性服务保障。
    2、以中德合作智慧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打造科技产业国际合作样本。
    自2016年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创建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中德智慧产业园核心区国际小镇项目正在推进之中。建议以中德产业合作项目为龙头,打造高端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以全产业链和全要素配置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并在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引导现有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向园区转移和升级,吸引国内外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研发、检测等服务机构和企业入驻,形成汽车和装备制造高端产业集群。把中德合作智慧产业园作为科技产业国际合作样本,并以此带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3、以“三区”“三港”建设为支撑,打造融入国际的战略通道。
    我市拥有“三区”(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三港”(三个对外开放通道),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成都、贵阳等城市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建议一要提升开放通道竞争力。新桥机场国际航线仅11条,而成都多达315条。建议通过加大省市政府补贴,培育航空市场等手段,增加国际  航线和班次。二要促进港区联动发展,实现“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水、陆、空三港建立有效协同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降低企业通关和物流成本。三要壮大区域内企业实力。积极引进像联宝这样的大公司入驻。同时,对入驻并从事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保税展示及其他服务等业务的企业,在土地出让、设备购置、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物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4、以服务外包产业园为基础,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合肥是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并且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科研和技术优势。我们建议进一步扶持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发展,并以此为基础, 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和自身条件,推动服务业的国际化和出口,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引导传统企业抱团出海,需求出路。据成都走出去的企业介绍,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与我国上世纪末的发展环境极为相似,其发展模式为我国传统企业所熟悉。引导他们抱团出海,不仅可以转移低端产能,减轻在本地面临的转型压力,更能在海外如鱼得水。
     5、以合肥国际人才城建设为抓手,打造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人才是科技产业第一要素资源,广纳全球贤才将是建设合肥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之都的必然之举,正在启动建设的合肥国际人才城无疑恰逢其时。借鉴成都贵阳等地的做法和经验,建议合肥国际人才城要着力打造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人力资源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重点发展高端商业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测评、高端人才服务等 业务,着力打造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建成重要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服务集成平台、人才信息互通共享智能平台,全球高端人才的集聚高地。
    6、以加快发展国际学校为重点,  打造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渠道。
教育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实行全面开放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市接收国际学生的总人数及其比例比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明显偏低。建议提高政府专项资金,加大接受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以及高中、大学在内的国外留学生的力度,不仅对当下,更对未来合肥的开放和国际化大有裨益。此外,我市只有一所国际学校即合肥加拿大国际学校,虽然一些区县正在引进国际学校,但总体上数量少。建议制定相应规划,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差异化布局,特色化发展。同时,建议我市对国际学校的办学标准和条件进行统一的规定。同时,鼓励合肥优质教育“走出去”,把合肥特色文化推向世界。另一方面,加大文化、体育、旅游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逐步扩大合肥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合肥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