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72度,西伯利亚苔原,一个个生命在永久性冻土带上破壳而出,从此它们的命运就与万里之遥的鄱阳湖紧密相连。秋天来了,一批批候鸟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过千山万水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度过漫长的冬季。翌年三四月份再逐渐北归,回到繁殖地。鄱阳湖因候鸟的到来而愈显灵动,候鸟因鄱阳湖的庇佑而更具活力。
为了守护这一湖清水,为了保护远道而来的候鸟,江西省加大湿地生态补偿力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让人与鸟都能诗意地栖居。
夏季湖泊,冬季草原
一湖有四季,四时景不同。鄱阳湖丰水一片、枯水一线,是时令性极强的湿地生态系统。丰水季节,肥沃的淤泥淹没颗颗草籽,静待发芽;枯水季节,水退草长,200万亩草洲一碧千里,迷人的湖底草原惊喜亮相。
鄱阳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16.9摄氏度至17.7摄氏度的年平均气温涵养了丰富的动植物。据统计,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鸟类达300多种、60多万只。占全球种群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都在鄱阳湖越冬。
“我们湿地公园总面积36285公顷,其中湿地3511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6.8%。”鄱阳湖湿地公园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新喜介绍。位于鄱阳湖东岸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公园内有维管束湿地植物141种,野生脊椎动物249种。
湖中草海的种类主要是苔草,因为味苦,牛羊不爱吃,但它的根却是白鹤最喜欢的食物。因着这些草,全球大多数的白鹤选择了鄱阳湖。“雁分很多种,鸿雁、豆雁、灰雁。你们看,那单个飞翔的就是灰雁。”指着不远处腾空而起的身影,刘新喜欣喜不已。
除了东岸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南岸的南矶湿地、西岸的永修湿地都是候鸟过冬的聚集地。踏在厚实柔软的草甸上,想象自己漫步在湖底,白云飞鸟,芦荻荡漾。远处鸿雁声声,芳草碧连天。
保护先行,稳步发展
“我是在鄱阳湖边长大的,对鄱阳湖有很深的感情。”鄱阳县委书记张祯祥动情地说,“为了保护湿地,我们宁愿放慢发展的速度。绝不引进有污染的企业,确保工业园区没有一根烟囱、一个锅炉。”为了保护这一湖清水,渔业、养殖业、工业都有严格的限制。为了保护候鸟,连环保节能的风力发电也忍痛放弃。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一切都尽可能依照原有的自然格局来规划设计,尽量更好地呈现本来的样子。隔湖相望,不打扰,便是最好的保护。
“我们对小水塘进行生态修复,种植不同的水生植物净化水质,防止有污染的水流入鄱阳湖。”水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
“我们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要求非常高,改造、取缔了一批养殖场。为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尝试进行稻虾养殖。”农业农村部门相关人员介绍,“这么一来,沟渠里的泥鳅、蚂蟥、青蛙都回来了。”
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实“阵地前移、立体监管、点鸟奖湖、湖权流转、协议管湖”的二十字保护方针。所谓阵地前移,就是将保护区阵地季节性前移到一线洲滩,加强源头保护;立体监管,建立“天、空、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管平台;点鸟奖湖,开展“鸟越多、奖越多”的区社共管活动;权属流转,租赁子湖泊,更好地庇护候鸟;协议管湖,保护区与当地渔民协议共管子湖泊控水和休渔活动。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候鸟们用翅膀给生态环境投票的同时,也给江西省带来了更为长久、丰厚的回报。
专业守护,全民参与
“我们每天都走三四万步。”范干华是白沙洲巡湖区的巡护员,用脚步来丈量湖岸,用坚持来守护候鸟。“游客现在的保护意识都非常强,没有发现一例伤害候鸟的行为。”
两年紧锣密鼓的筹备,终于在2019年9月成立了鄱阳县鄱阳湖候鸟保护协会。“协会现在有110多人,大部分都是村民。”候鸟保护协会会长陈建龙说,巡湖、宣传是志愿者的主要工作。
“我曾经带着外国人来考察,他们很惊讶,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鸿雁群体。”有近20年野保工作经验的杨启波回忆往事,仍是满满的自豪。鄱阳湖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甚至有候鸟变留鸟的情况。
“2019年有5个多月没下雨,有的浅水塘都干涸了,造成了候鸟食物短缺。政府第一批采购了3.6万斤的玉米、大豆、胡萝卜等进行投喂,确保候鸟安全越冬。”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
“越冬候鸟的鸟种、数量我们都实时监测,并将数据统一上报。”南矶湿地保护区管理站站长万松贤介绍,“我们还积极和其他机构合作,用专业技术全方位对保护区的鸟类、植物、水文、气象等情况进行监测。”
不仅如此,湖区村民逐步改变传统靠湖吃湖的生产方式,实现转产转业,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候鸟的工作当中。全国第一家候鸟医院、大雁协会、小天鹅协会……众多的民间组织凝聚了更多的力量。
每年11月底至次年2月底是鄱阳湖观鸟的最佳时期。2019年12月6日至10日,“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在南昌、九江、上饶举办。这里有最多姿的水、最密集的湖、最惊艳的草、最诗意的岛、最灵秀的山、最珍贵的鸟。踏访其间,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眼睛搜索秘境,用心灵感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