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共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97亿元,支持地方建设公共体育场、足球场、健身中心。”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到全国90%的行政村。”
……
3月19日下午,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远程协商会进行会前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向委员们介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身正成为生活“必需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运动健身需求,首先要有充足的场地设施,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围绕这一事关全民健康的议题建言献策,可谓恰逢其时。会上,大家戴着口罩隔席而坐,展开了热烈交流。
从会上各部委列出的数据中,委员们充分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已有了极大改善,但“健身去哪儿”这个难题依然存在。此次参会的委员都生活在北京,大家深知,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要实现健身空间的有效供给尤为不易。
“在相关规划中,全民健身的用地数量有了明显提升,但一些规划指标做出来了,未必能很好地落实。我看到有的住宅小区建好了,原来规划的健身场所却改做其他用途,学校和社会健身场馆开放也还不够。”王艳霞委员说。
在李有毅委员看来,一些新建和改扩建住宅小区一般由多个单位共同开发,开发商往往过于注重自身利益,造成健身场所设施内容单一,建成后移交、接收、管理都不够顺畅。而且,一些老旧小区的健身设施比较简陋,由于没有充足空间,有的健身器材甚至无法安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还需要注重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专业化水平,与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李有毅说。
王艳霞认为,健身场地设施背后折射的是整个城市的管理理念,“对健身场地设施不能满足于修修补补,比如北京市还有大量的腾退空间,如何充分利用,可能涉及政策壁垒,这就需要政策创新。”谈到创新,李有毅建议在新建和改扩建住宅小区时,确保健身场地设施同时施工、同时移交使用,并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对老旧小区提供支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她还提议在城市绿地和立交桥下等公共空间配建封闭式体育场地,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让全民健身“举步可就”,这是与会者共同的期望。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市一些基层单位参加,在这方面,他们提供了不少鲜活经验。北京市丰台区体育局负责同志介绍说,丰台区用“绿地+运动场地”的模式改变了以往公园、运动场地各自为战的局面,进一步整合城市休闲运动空间。各街道乡镇尽可能利用“金边银角”,因地制宜为社区配建小型多样的健身设施。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办事处负责同志说,他们积极动员辖区内学校等社会单位向市民开放体育场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育场馆面积有限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缺场地设施主要是“量”的问题,在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冯建中看来,这归根结底是“质”的问题,他建议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质增效。冯建中说,“这些年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对全民健身及其场地设施建设提出了很多要求,列出了相应指标。建议有关部门在‘多规合一’基础上系统梳理文件落实情况,在精准化管理上多下功夫。对于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要及时调整和制定新政策。”此外,冯建中还建议重点关注农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真正解决好“在哪建、建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