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最重要的“菜篮子”和“果盘子”,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新发地)由于成为最近一轮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的“集中暴发地”而备受关注。
尽管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目前部分区域已经恢复常态,但新发地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不可否认,对于新发地而言,这次疫情带来的是一次巨大的危机,不只“危”在确诊和疑似病例的集中出现,也“危”在新发地较为粗放的经营模式引发广泛质疑。一时间,市场上关于新发地未来走势的探讨不断,“外迁”“被替代”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新发地将何去何从?
两次疫情的不同命运
自6月11日新发地发生聚集性疫情以来,截至7月15日,北京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35例。据中国商报记者统计,其中居住或工作在新发地的有129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36%,曾经去往新发地及密切接触者有70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20%。也就是说,新发地直接导致的确诊人数占到北京此轮疫情的一半以上。
为什么是新发地?北京此轮疫情发生时,舆论就指向新发地的一系列问题:环境脏乱、管理落后、规划不合理等。其中,中央政法委的今日头条官方账号在6月17日罕见地就批发市场建设问题发问:建设一个干净、卫生、现代化的批发市场很难吗?
据了解,成立于1988年5月16日的新发地,在建设初期只是一个占地15亩、管理人员15名、启动资金15万元,连围墙都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小型农贸市场。经过32年的建设和发展,新发地的占地规模已扩展至1680亩,成为北京乃至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新发地经历了两次疫情,但这两次疫情给它带来的却是不同的命运。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当时的新发地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并没有出现一例非典确诊或疑似病例,并且因为有效保障了北京市场的蔬菜供应,在北京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确立了“老大哥”的地位。而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新发地再次成为焦点。疫情初期,新发地还是北京蔬菜保供的重要渠道,其蔬菜直通车在北京社区的蔬菜供应保障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然而这次,由于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集中出现,自疫情暴发以来就未曾歇业的新发地被迫暂时关停,这也给北京的蔬菜供应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据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王洪存透露,新发地蔬菜占全市供应总量的约70%,猪肉占全市供应总量的约10%,牛羊肉占全市供应总量的约3%。
在新发地宣布暂时休市后,北京诸多商超如超市发、物美、永辉超市等都发出公告,称蔬菜为“产地直采”“货源充足”,并且有部分超市公布了一些常见蔬菜的保价政策,以稳定市场和民心。不过,即便诸多商超都在努力,调货、补货也需要时间,在新发地宣布暂时休市的最初两天,一些超市仍然出现了缺货、断货现象。
作为北京最重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出事给整个北京市场带来的波动可以说是巨大的,这不禁让人思考:北京的蔬菜供应只能依靠这一个市场吗?难道每次遇到危机,北京都要指望新发地这个“菜篮子”不要出问题?
升不上去的级
蔬菜带土、菜叶易烂,水产品带冰带水容易弄脏地面,海鲜、肉类产品难免有味道……这些似乎都在制约着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
新发地的危机实际上早有征兆。此前经常去新发地购物的朱女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新发地在分区方面还是较为明确的,水产、肉制品等区域有明显的划分,但整体环境比较脏乱。“地板的颜色都很难分辨出来。”朱女士表示:“在这里,不少卡车直接打开车厢就摆摊卖起水果蔬菜,产品新鲜是新鲜,但感觉模式上还是比较粗放。”
新发地的环境问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公开资料显示,新发地在建设初期,只是一个占地15亩,连围墙都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小型农贸市场。但随着交易量不断攀升,新发地的占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张。32年后,根据新发地官网的数据,目前市场占地1680亩,是当年建设初期时的112倍。
32年来,新发地的面积不断扩大,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增加,除了本身的农产品批发生意外,市场里还有物流仓储、运输、汽车交易、维修等配套产业。但在这样的扩张中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缺少一个科学完整的市场规划。
如果消费者是初次来到新发地,不迷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开车进来都要开很久。”消费者张女士说:“第一次慕名来新发地时,看到市场外面的底商全是挂着物流、维修之类的牌子,进去又只看到露天停着很多大型货车,转了半天也没看到有卖蔬菜水果的地方,以为来到了物流园。”离开新发地后,赵女士才知道自己去错了区域。
新发地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规划中的“不科学”,近年来一直在转型升级,但对这个“庞然大物”来说,转型升级又谈何容易。长期以来,农批市场的转型升级就是一个行业性的难题。虽然和10年、20年前相比,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
对于转型模式,新发地一直在摸索,其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电子交易市场,但该模式并不成功。此外,新发地还在尝试线上渠道,在京东、天猫平台分别开设了旗舰店,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发地的很多产品都不能在线上进行交易,其线上渠道主要销售的商品是干果和进口水果,蔬菜的交易量并不大,也因如此,其线上的交易额占比很小。
虽然线上渠道难以推进,但新发地的数字化转型还在进行。一直以来,新发地在数字化转型上也做过多种尝试,包括电子秤、电子结算、电子面单等,但这些数字化转型仍然难以扭转农产品交易的一些基础特性和新发地本身的历史局限。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很少。对此,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这是因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现有的结算管理体制影响了市场转型的积极性。“收费管理的效益已经很好了,没有必要再去增加那么多投资,有些投资还不一定有回报,或者说回报周期很长,尤其是科技方面的投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字化管理不容易搞”。
无论如何,如何建设一个干净卫生、功能先进、绿色有序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北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首都“菜篮子”如何保障
事实上,在2014年北京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后的一段时间,“新发地会不会外迁”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此后,业界又有了“新发地会不会被替代”的讨论。的确,如今新发地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诸多外部因素将为其未来带来不确定性。
不可否认,新发地的地理位置是优越的:位于北京南四环,距离天安门不到14公里,紧临京开高速路,其周边的商品住宅价格已经达到每平方米4.5万元左右。但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带来了一个疑问: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这1680亩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放在南四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还合适吗?
仅从住宅小区情况来看,新发地周边已经拥有多个楼盘,包括但不限于天伦锦城、银地家园、天骄俊园、宜兰园、期颐百年等,还有新发地自己开发的新发地经营者乐园。其中期颐百年小区甚至夹在新发地和新发地升级改造周转区中间。显然,对于周边的住户而言,这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买菜方便,还有交通拥挤和环境嘈杂等问题。
除了外迁的顾虑,其实新发地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由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建设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以下简称流通中心)即将到来,这也是它的一个有力竞争者。
公开资料显示,流通中心地处北京东南五环外,占地面积为305亩,建筑面积为61.6万平方米。该项目建设的目的就是形成北京农副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供应的重要基地。
和新发地还在转型升级中“挣扎”不同,流通中心从最开始就完全按照现代化水平与理念进行规划和设计。据悉,流通中心集合了集中、分拣、加工、配送等功能,在设计上借鉴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产品交易模式,将实现“交易”与“交割”相分离。同时,流通中心在农产品分拣和配送过程中还要逐渐减少鲜活农产品产生的厨余垃圾,提高净菜率。
作为北京市政府今年的重点任务,流通中心目前正在加速建设中,预计年底前竣工。近日,中国商报记者实地探访流通中心项目发现,该项目几座主体大楼已经建成,流通中心周围的道路也开始动工拓宽。
对于即将到来的首都新的“菜篮子”,洪涛认为,这个流通中心的作用有多大,还要看这个新的市场能不能做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不好做,卖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发地也是做出了很多努力才走到了现在”。
竞争对手的出现毫无疑问给新发地带来了压力,而依靠新发地进货的诸多商超也在逐步摆脱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影响,打造着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农超对接、产地直送、农产品电商等多种减少中间商环节的供应模式在此次疫情中大放光彩。不过,这些商超自建的供应渠道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难以推广至整个行业。
此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即将出台。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副司长胡剑萍在7月3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支持力度,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同时大力推动农产品市场立法工作,明确市场公益性地位,规范建设运营管理各项制度,为城乡居民创造更优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新发地能否达到新的法律法规要求,也有一些不确定性。
目前,除因溯源原因牛羊肉大厅还需继续封闭一段时间外,新发地的其他区域已经恢复,但接下来,它会依然如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