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产生仪式感的今天 怎么劝人读书

来源: 作者:韩浩月 发布时间:2020-04-26 15:22       

今年的读书日带着一些激动与焦虑。受疫情影响,实体书店营业额下降,出版机构纷纷通过做线上活动来保持活跃性,这使得今年读书日的线上推广行为非常多。焦虑是因为一项数据的发布,说2019年中国成年人的纸书阅读量、电子书阅读量以及阅读时长都有所下降。


“阅读率下降”是老生常谈,每年到读书日这天到达一个话题高峰,但在怎么提升阅读率方面却办法不多。今年春节后,很多人长达两个月不能出门,读的书或会多一些?未必见得,有职业作家表示,疫情期间失语,一本书都读不下去,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读书人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


看到一条新闻,有家公司在读书日到来之际向员工提出了一个要求:每位员工要在一年时间里读完50本书,未完成者降薪10%,还要写读后感,如果被发现抄袭要降薪20%。这个新闻让人啼笑皆非,2020年已过去三分之一,剩下的时间,意味着该公司员工平均每5天要读完一本书,并完成一篇带有独立思考的读后感。这个任务对书评人来说都不轻松,让员工来完成,确实有点强摁牛头喝水的意思了。


有时候,读书的仪式感与形式感容易混淆在一起难以分辨。走形式多少对于读书的促进还是有点用的,定期买书是一种形式,出门旅行行李箱里放一本书是形式(看不看另说),像学生那样硬着头皮写完读后感交给公司领导也是一种形式……形式总会对一些人有用,没准会有人受此影响,找到了读书的仪式感,从此喜欢读起书来。


以前对于走形式的读书,还是有很多批评的,现在虽然大家也不赞同“装作读书的样子”,但态度已经不严苛了,甚至觉得,哪怕拿本书握在手里装装样子,也比一天到晚盯着手机屏幕好。有人用手机专门在地铁里拍读书的人,拍完后发到社交媒体上,很多人点赞。地铁里读书原本无关仪式还是形式,但被拍出来传播,就有了仪式感,因为这种行为,被舆论美化、提升,有了示范效果。


读书行为的发生,来自于内心冲动的驱使,这才产生读书的乐趣,也才有了“深阅读”的条件。人们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公众的读书热情,就是因为那时候进行“深阅读”的人很多。现在多是“浅阅读”,读流行畅销书、成功学书籍、网络小说。那么多的经典著作,不被年轻人重视,这让人忧心忡忡,担心人类金子般的思想成果就此蒙尘。这样的担心,往往会外化为劝人读书的言行。


旧社会私塾中的孩子不好好读书,先生要用板子打手掌心,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以及未来的智能时代,得哄着孩子和年轻人读书,与社交媒体、电子游戏去争抢他们的注意力。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是将读书的仪式与形式、诗意与实用等无形元素融为一体的。必须是掌握了多学科秘籍的高手,才做得了这项事业。值得高兴的是,中国已经有了一大批做“阅读推广”的人,在经济发达的一二三线城市,参与读书活动的读者也越来越多,读书作为一种“时尚”,正在缓慢地回归人们的生活中心。


买来一本书以后束之高阁,是一种亏欠、一种浪费,阅读欲要是有一天能战胜了占有欲,读书率不言而喻就会直线上升。当然,书该买还是得买的,站在自家书房书架前巡视时的那种充实感,有助于刺激你的阅读欲望——在舒适的家中能读进书去,那意味着无论去哪里,随手所携带的书都能够成为你身边最重要的“行李”。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